译者序 “小题大作”的瑞吉欧·艾蜜莉亚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样样得第一的一年级小男孩下课后气急败坏地告诉辅导老师,她昨天为他检查过的语文习作被学校老师找出错误,他怕回家后被爸爸妈妈责备。辅导老师带着歉疚与不解,接过学校老师改过的本子,这是一道造句练习“××怕不怕××?××怕不怕××?”,学校老师给小男孩造的“鱼怕不怕刀子?鸡怕不怕砧板”打上了红色大叉。辅导老师认为小朋友联想力丰富、有创意,如果人和花草可以“怕不怕风吹”、“怕不怕雨打”,为什么鱼和鸡不能怕“刀子”和“砧板”这种同样是来自环境外力的威胁呢?然而,这类允许小朋友自由发挥的答案却是见仁见智:学校老师可以不同意这个答案,因为它不符合“标准”;小朋友也没错,他只不过忠实地反映出他在生活中对厨房的观察。学校老师也有实际的考量,因为如果太过鼓励标准之外的答案,学生将来面对考试时可能因此而失利。在这种教学顾忌之下,我们的得与失各是什么?
相较之下,瑞吉欧·艾蜜莉亚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态度则显得十分“小题大作”。他们的“小题大作”来自于尊重和幼儿有关的每一件事:把幼儿看作和任何人一样的独立个体,尊重幼儿的想法,接纳幼儿的个别差异,感激来自幼儿、老师、家长以及社区的任何微小贡献。所以,瑞吉欧·艾蜜莉亚的教育工作者随时随地向幼儿、同事和家长学习。因此,在大部分成人眼中的一个既肮脏又无聊的水坑,对瑞吉欧这个大家庭来说则如获至宝,并以水坑为探索主题,进行了一连串有趣的项目课程活动。课程活动的成功,植根于人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从整个社会生态的结构来看,瑞吉欧·艾蜜莉亚正是漂亮地运用了个人、家庭及社区之间这种既紧密结合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书的出版,希望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在沉入水底前,能为中国的幼教界产生一些小小的涟漪。书中的每一个关于瑞吉欧课程的小故事,尤其是整个课程的精神及哲学思考层面,皆能为我们的幼教环境带来启发。特别在本书后半部,我们将看到美国幼教学者在移植瑞吉欧课程过程中因文化差异所经历的挣扎与适应。因此,我们乐于见到的,并非原封不动地移植国外的幼教课程,而是在细心考量整个本土社会文化环境种种因素后,创造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幼教课程。小朋友对Kitty猫、宠物精灵皮卡丘的沉迷程度是老师和家长无法理解的。仔细想想,如果我们也能用心体会、“小题大作”一番,或许现实中的任何事物都能为我们的下一代打开知识之窗,成为一条带领幼儿飞向奇幻世界的魔毯呢!
此译作能顺利完成,感谢心理出版社总经理许丽玉小姐对推广幼教理念的重视,陈文玲小姐的编辑与排版,彰师大特教系凤华副教授、纽约州立大学新帕兹分校外语系助理教授马里尼拉·加拉提对中文用词及意大利原文的诠释,让本书能尽量“忠于原味”,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所洪慧英、罗雅瑜两位学妹在资讯收集上的援助。最后,感谢我们的家人在漫长的翻译过程中所付出的支援与鼓励。
罗雅芬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儿童发展博士)
连英式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幼儿教育硕士)
金乃琪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儿童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