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指导幼儿工具的使用与技术
在同一天的9点34分(1988年5月24日),教师保拉正与8位3岁大的孩子在广场上捏塑陶土。她先指导孩子如何正确使用材料与工具,以作为准备、协助与鼓励的过程。她说明她试着给孩子必要的协助与建议,让他们完成自己的创作性与呈现性的目标,而不受限于材料。例如,她知道假如孩子把粘土捏得太薄,在烧制的过程中会破掉,幼儿会因此而很失望。
孩子们围坐在一张长方桌子旁,保拉在幼儿之间站着或走动,每一位孩子的前面有一个捏陶土用的大型木制板子。保拉为每一位孩子准备好一块平厚的陶土。她撕下一大片的陶土,用一根圆柱形的棒子来回推压成薄片状,然后把边缘切掉,变成一个正方形,她使用一把小刀来切陶土,并且说:“当这块粘土很厚实时,我们可以用这种工具来切它。”
孩子们身旁有许多切揉陶土的工具,他们正在进行“在表面呈现动作”,幼儿可以用一把小刀切下一块陶土,然后将陶土对折来回的揉捏(她后来说明有些孩子无法做出正确的搓揉动作,但是保拉并没有干涉或坚持对搓揉动作的要求,因为所有的孩子正聚精会神地揉捏他们自己的陶土。然而,她确实地指导了幼儿使用技巧——让孩子实地看见她捏揉陶土的动作与使用工具的方式)。9点34分,保拉正在使用一个铲子,并且给一位孩子一块揉过的陶土:“你要这个吗?”她问那位小朋友,然后她又告诉另外一位小朋友说:“你的陶土压得太用力了,拿不起来,那样子我们就不能把它放进窑里面烧了,所以不要太用力压。”然后,这位孩子转身问她:“这样可以吗?”
“嗯,这就对了。”保拉回答他,“这样很好,假如你还要另外一块陶土,我可以再给你一块。”
她注意到两位小朋友起了一点小冲突,一位要拿走另外一位正在使用的切割工具,那位小朋友不给他,并且说:“这是我的,我先拿到的。”
“这些工具都一样啊!”保拉指着其他的切割工具说。“真的都是一样的。”她走近一看,第一位小朋友告诉老师,这个工具其实可以画出不一样的条纹,所以教师就修正自己的意见:“喔,我知道了,好,如果你在工具箱找一找,你可以找到和这一支一模一样的。”这位小朋友一听就很高兴地跑去找了。
她开始准备另一块陶土给其中一位小女孩,刚好看到对面另外一位小男孩,便问他:“你正在做什么?”小男孩拿给老师看,保拉对那小男孩说:“很棒喔!”
她完成一块新的粘土,拿给那位需要的小女孩时,看着第一块粘土,保拉说:“真的太漂亮了!现在你可以再想想你还想做什么。你可以在这块新的粘土上也做相同的印记,或者你可以把一些部分对折,或者让它们直立起来。”她用一小条的粘土做示范。那位小女孩手上拿了一支作点心用的切刀切她的粘土,没有说一句话。保拉继续对她说道:“你只想用这个小齿轮去切它,对吗?这样可以做出非常漂亮的记号喔!”
保拉走到桌子的另外一边,那里有一位非常幼小的小朋友似乎遇到了困难。她问这位小男孩:“我可以帮你清理一下吗?”她用木片把小男孩的陶土弄得平滑一些,接着向他解释:“这个很像一个橡皮擦,我现在让你看看如何使用这个工具(切割器)。你可以用这个把它切成像这样细细的一小条,然后把它对折或把它拿起来。”她拿起其中一条给那位孩子看,然后她把切割器放到小男孩的手里,站在小男孩的后面,引导他用双手操作:“用这一只手拿着陶土,然后另外一只手用力的推下去,再用力一点,可以吗?现在你可以做了。”
9点41分,她大声询问所有的孩子,“你们要更多的粘土吗?我可以再去拿一些。”
“我要!”“我也要!”全部的孩子都大声说。
“好!好!”保拉对他们说,“我再去多拿一点来。”她离开了几分钟,让孩子们自己在一起。当她回来后,观察仍持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