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的启示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1]这本书的书名构想来自于一个由罗里斯·马拉古齐及他亲近的同僚所构思的重要展览,此展览以视觉的方式记录他们着手进行中的一项计划及这项计划对儿童的影响。这个自1987年起在美国巡回的“一百种语言”展览,成功地叙述了一个教育的故事,并将所有的经验、反省、探讨、理论前提,以及代表教师、幼儿及父母不同世代的社会道德理念编织在一起。瑞吉欧·艾蜜莉亚取向的哲学与教学法借由照片捕捉描绘出教与学的瞬间,解说性的手稿和看板(许多出自于孩童自己的话),幼儿的彩绘、涂鸦、美劳拼贴以及堆积木等予以传达。就传达媒介的功能而言,这个展览非常适合会议、研讨会、工作坊等场合,人们面对面打开心灵,以一种全然、密集、专注的态度去认识瑞吉欧的教师们所要诉说的故事。这些由瑞吉欧教育工作者所筹划的展览,以不同的方式,对一般大众及专业领域的人士举例说明教育的本质。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展览的创作与设计并非出自于一人之手,而是大家通力合作完成的。马拉古齐,瑞吉欧自治市幼教系统的创始人和多年的领导者,组织展览的准备工作来呈现团队努力的成果。市镇的市政行政人员及教师们共同奉献时间、劳力、想法和成果的记录。正如我们由许多细节中发现的,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深信成功教育的核心来自于互惠、交流与对话。
再者,这个展览吸引参观者进入一种多重层次与多元模式的学习型态。看着那些巨细靡遗的看板将文字和意象紧密地结合,心灵与感官也被瞬间由各种管道倾泻而来的讯息与印象所淹没。“一百种语言”给予参观者直接明了的学习经验,如马拉古齐(1984)所说,这个展览是一个“聚集千百种主客观经验而相连贯的精华浓缩”的地方(pp.20/22)。
第三,当参观者在展览会场漫游、回顾及不断返回他们喜欢的看板或主题时,他们会发现自己正绕圈而行,然而每一次的折回都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样的,瑞吉欧的教育并非直线式的架构,而是一个永不终止的循环。幼儿不会从一个活动被赶到另一个不同的活动,相反的,老师鼓励幼儿去重复体会重要的经验,观察再观察,思考再思考,呈现再呈现。
第四,展览为沟通形式中的一种,由瑞吉欧教育工作者所谓的“记录”直接产生。在早期(马拉古齐,参见本书第三章),教师们认识到系统性地记录下与幼儿一起工作的过程和成果,将具备三种重要的功能:它记载下幼儿具体的所说所为,作为下一阶段学习的出发点;它同时也提供了教育工作者一个研究与不断改善更新的重要工具;它更提供了父母与一般大众认识学校的详细资讯,作为获取大众反应与支持的途径。这项大胆的创意使记录转变为瑞吉欧特有的专业艺术形式:包括了幻灯片、海报、小手册,及逐渐增加的录影带,以记载幼儿的活动经验。
最后,这个展览永远没有完成的时候,也绝不可能达到瑞吉欧教师们所认为“十全十美”的标准。相反的,它历经一连串的转变,一个版本接着另一个版本不断出现。一项名为“当双眼越过高墙”(L'Occhio se Salta il Muro;When the Eye Jumps Over the Wall)的展览在1981年首次开幕,并且开始在欧洲进行巡回展出,而后当第三、第四以及第五版本相继展出时,展览主题变成“儿童的一百种语言”(I Cento Linguaggi dei Bambini;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因此,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从来没有真正定案或将其视为例行公事,而是不断地进行检查再检查,实验再实验。为此,一旦提及瑞吉欧教育取向时,瑞吉欧的教师们拒绝使用“模式”这个名词,而改用“我们的项目”与“我们的经验”来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