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幼儿关系的内涵
从观察瑞吉欧·艾蜜莉亚所获得的第四个课题是成人与幼儿关系的内涵。我的假设着重在人与人之间不只互相有关联,更必须因某些事情而彼此建立关系,换言之,关系的建立要双方都有兴趣并相互关心,作为彼此互动的动力或理由。
布鲁纳在英国牛津幼儿学校的研究中指出,教师与儿童之间互动的内容是必须用心经营的主题。他发现,在将近一万组的观察中,只有20%是属于真诚的对话。他觉得很痛心,同时指出婴幼儿教室内一切的安排与设施,很难产生相关的对话;他也指出大部分由成人主动引起的互动都是一些琐碎无聊的话题,例如关于家事的话题,如喝牛奶时间,或指导幼儿洗涤、收拾等事情(Bruner,1980)。
目前据我所知,在美国没有大量资料可以显示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然而,就我观察美国的幼教机构所得的普遍印象,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似乎只注意到日常例行的事务与教室规则,尤其是在课外活动时段。当幼儿绘图时,教师们似乎非常不愿意与幼儿交谈,当幼儿正在练习一些作业时,教师们也只知道要赶紧给幼儿正面的回馈,因此经常对幼儿说“你做得很好”、“这是一个好主意”、“很好”之类的正面评语。换言之,我们的师生关系的范畴倾向于幼儿行为与表现的程度。因此,在我们的幼教环境中,师生关系的内涵若不是着重在一成不变的日常例行活动中,就是着重在幼儿本身的表现上。
相反的,我对瑞吉欧·艾蜜莉亚的印象是,师生关系建立在工作本身上,而不是在日常例行活动或幼儿在学校的学业表现中。成人与幼儿心灵上的交流在于双方对事物的兴趣,一致地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探索想法、技巧与材料的使用,以及项目本身的进行。在这种师生关系里,幼儿的角色属于见习者而不是接受指导的对象。
这种关系有几个好处:第一,幼儿全身心投入具挑战性的工作,例如做决定、讨论表现的主题、如何联合大家的努力完成工作、解决彼此的冲突意见,等等。第二,因为教师与幼儿都专注于真正感兴趣的主题,教师也同样地投入,他们仔细倾听幼儿的建议、问题,刺激幼儿的想法,提出建议以及鼓励幼儿彼此回应,同时也尽量不要过度协助幼儿(Rabitti,1992)。
幼儿因为没有正式特定的课程必须学习,教师可以创造一些活动,让幼儿更确实地了解主题。因此,师生间的关系因问题的假设与解决而更加充实,方案工作成为成人与幼儿之间对话的丰富素材、理由以及话题。霍金斯(1986)指出,只有当成人为治疗师而幼儿是病患者时,幼儿本身与其行为才成为成人与幼儿之间关系的主要内涵:“教师有特殊的角色……非母亲、治疗师或同伴的角色,而是重视学习者与专业学习的人。”(p.35)
总而言之,就我个人所参观过的学校,不论是在美国或其他地区,与瑞吉欧·艾蜜莉亚学校比较之下可发现,一个可以评鉴幼教课程质量的方式,便是检验其师生关系的内涵。假如教师本身与团体的互动关系建立在幼儿的学习、计划与想法上,以及彼此感兴趣,而且受到最低限度的规则与日常例行活动的限制,这一课程便富有智慧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