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的顺序

活动的顺序

“雪中的城市”延续瑞吉欧·艾蜜莉亚执行项目的方法,将事先计划的目标和突然隐现的目标综合起来,而后者通常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发现。因为讨论的关系,实际上的顺序均已事先安排,我们对这些部分已标示索引,以便读者了解实际事件的发生顺序。

1.0 发表意见:小朋友讨论对降雪量的回忆、雪如何改变操场、如何影响行走、雪地里可以做什么事,以及城市如何处理大量的降雪等等。课堂讨论在下大雪的前几个星期已开始进行。

2.0 雪景初图:小朋友画滑雪者、被雪覆盖的房屋,甚至小朋友从冰上掉进池塘里,这些图画也包含在后来的讨论中。

3.0 仿真下雪:我们知道这个项目的主要概念是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例如,是否某一种特别形式的屋顶有遮雪的功能。因此,我们决定以象征的过程——筛面粉到积木盖的“迷你城市”上,这个方法很像真的下雪,物体上方覆盖一层“雪”,而下方或被覆盖的地方则没有“雪”。我们在等待第一次降雪的同时,也充分利用我们的时间,因为通常比以往的时间较晚降雪。

4.0 城市的壁画:在没有雪的期间,辛迪·温伯格班上的小朋友画了一个墙一般大、没有降雪的都市风景,其中包括办公大楼、宠物店、消防车和校车。这些图案大多从色纸剪下,再贴到公告栏上。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下雪。小朋友仔细思考他们要如何加上厚厚的白漆,来表示暴风雪后的情景,他们做到了。其他班级也有同样的活动,但规模较小。

5.0 初雪后的校外教学:1989年1月初下雪了,小朋友带着先前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做了一次校外旅行教学。

6.0 第二幅雪景画:在模拟下雪和实际校外教学后,小朋友又画了一次雪景,这次作品更精确地呈现雪在物体边缘和突出的表面。

7.0 画出雪的声音:小朋友对下雪时的寂静,以及在雪地中走路、跑步和铲雪时特别的声音产生了兴趣,小朋友用录音机把这些声音录下来,并将这三种声音画出来。

8.0 画雪花:从显微镜下观察(活动5.0)和在本活动一开始观看雪花的放大照片后,小朋友对雪花的美产生了兴趣,所以他们开始画单片雪花。他们用不同的素材来作画,包括在黑纸上用白色粉笔画、彩色碎纸片、豆子、通心面和组合积木等等。

9.0 观赏雪花结晶的录影带:很巧的,我们有一卷3分钟的录影带,当中显示了雪花结晶的过程。小朋友观赏这卷录影带几次,知道要将他们看到的东西画出来。

10.0 画出雪花结晶过程:小朋友拿长条纸,将它们分成4格,再将他们所知道的雪花结晶过程,从第一步到第四步画出来。

11.0 画出水如何结成冰:雪的物理构造引导出冰晶和雪晶之间不同的讨论,在讨论和写下他们观察到的特性后,小朋友将水拿去结冰,每个小时观察水的变化,最后画出3个不同时间点的水的变化。

12.0 画出造雪的云和机器:有些小朋友在上个活动中相信融化的雪会在冰箱中再变成雪花,所以全部的小朋友便讨论雪如何产生,不论是以天然或是人工的方式。有些小朋友画出造雪的云,但有些小朋友却发明造雪机。这些画是这个项目中最有趣的一部分,因为它们显示出关于水如何变成雪的小朋友自己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