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的策略

呈现的策略

1.当幼儿陷入困境时,先让他们以模仿为开端。例如,一旦某些幼儿无法了解卷尺的功用,就鼓励他们先写下他们在卷尺上看到的,再“重新发明”一个卷尺。当他们复制卷尺时(有可能做错),幼儿们建立出如何看懂符号与设计一卷量尺的理论。

2.让幼儿将声音以绘画具体呈现出来,或者为一些具体的东西制作一些音乐,这就是所谓的“跨模式呈现方式”(cross-modal representations)。幼儿可以从中产生新的看法与领悟,符号与参考物之间的不契合是促使幼儿发明创造的动力。

3.让幼儿观看他们活动时的照片、录影带或他们对话的书面资料,这些都可以启发更多的反省与检讨,以这类的记录帮助幼儿重新审视一些想法,而不只亲身经验。但是要避免将这些资料当作证据,重新审视的意义是回忆某个理论或想法,以便扩充原先的理论或想法。

4.除了绘画技巧本身,利用绘画来学习整个世界。也就是说,除了帮助幼儿学着去画之外,也帮助他们在画中传达出认知。

5.鼓励幼儿很快地将他们的想法画出来,不要太在意图画的精美,这可以帮助他们用图画作为理解事物的方法,而不是事物的模样。

6.将绘画当做是与幼儿对谈的舞台,和一扇可以看见幼儿想法的窗。图画显现出幼儿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内容,引导幼儿认识世界的各个层面。

7.运用现代科技帮助幼儿表达出他们的想法,例如,复印机可以放大、缩小或复制幼儿所创造的符号,时常使用录影带帮助幼儿采取更精确的说明方式。

8.将录影带中的画面找出来以帮助幼儿检讨当初那一连串动作的原因,让幼儿看着连续的动作说明他们的理由(例如:翻筋斗时身体的3个连续动作)。

9.鼓励幼儿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符号,作为与他人沟通的工具,这些符号可以是成组的画作或一系列的粘土作品,超越我们惯例使用字母拼音的练习。

10.使用某一个象征领域(例如绘画)推演到另一个象征领域(例如雕塑),将其中一个当做是另一个的参考,第二个呈现方式完成之后,再回头检讨第一个呈现方式,所获得的原则可帮助幼儿巩固学习,一开始未完成的呈现方式只能被理解,但不能被取代。

11.重视美感表现以及呈现之间的关系,虽然美感处理的是艺术的形式(例如:对称与对比等等),这些属于艺术本身的特性可以产生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有趣问题(例如:我的脸与画中的脸是对称的吗)。

12.鼓励幼儿从不同的角度画出相同的物品,然后彼此讨论角度不同的理由。在协调出共识的过程中,争辩与从其他角度来思考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重点。

13.鼓励幼儿思考事情该如何进行,事情如何随着时间而改变,肉眼看不见的事物如何的渺小。换句话说,鼓励幼儿画出他们无法看见的事物,因为幼儿最有趣的想法与理论会由此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