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根源与意义

创造力的根源与意义

甘第尼:许多文章都曾讨论有关幼儿的创造性行为及富创意的成果,这是一个颇令人难以理解的主题,您个人对此又有何看法呢?

img

图3-9 “一片叶子可以变成……”,戴安娜学校幼儿们的作品

马拉古齐: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力”这个话题刚由美国登陆,我们当时所知有限,毫无准备。我记得当时我们接触到吉尔福特(J.P.Guilford)和托兰斯(Paul Torrance)的理论时,内心所产生的渴望;我也记得后来这些理论,经由布鲁纳、皮亚杰、认知心理学家、新弗洛依德学派、勒温(Kurt Lewin)、格式塔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ogers)和马斯洛(Abraham Maslow)等人的观点重新诠释。

这是一个艰难但却令人兴奋的时期,我们认为这些立论充满活力与潜能,有关创造力的研究似乎困扰着许多(几乎太多)方面的事情。例如,人类与生命的哲学层面和思想的产生能力,这些立论更进一步建立无意识、机会、与带有情感的情绪等等之间的串联。然而,尽管拥有这些令人赞赏的吸引力,我们必须坦白地说,经过这些年来的研究,我们自己的经验过程加上对幼儿和成人的观察,都让我们持更慎重的态度与反省。

当我们选择与幼儿一起共事时,幼儿们的意见可说是我们最好的评鉴者、对价值与创造力的实用性最敏锐的法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幼儿并没有一味地过度执着于他们自己的想法,而是不断地建构并修正观念,幼儿们倾向探索、发现、改变他们的观点,喜欢以各种形式与意义来转变自己。

因此,我们不会将创造力当作是神圣的,也不会将之视为非常特别的事物,而是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这种观点现今受到很多人的认同,我们将我们的理念归纳分述如下:

(1)创造力不应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心智功能,而是思考、认知和选择的特质。

(2)创造力来自于各式各类的经验,伴随着受到有力支持的个人资源发展,包括冒险去超越已知事物的一种自由感。

(3)创造力借由认知、情意及想像过程表现出来,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支持预测及达成出人意料解决方式的技巧。

(4)对创造力而言,最佳的情况似乎是人际之间的交流,不论是对冲突所作的协商、决定性的构想和行动的比较。

(5)成人较不强调既定的教学法时,创造力似乎更能展现它的力量,但是,此时成人的角色必须转换为观察者及问题情况的阐释者。

(6)创造力是否让人喜爱,是根据教师、学校、家庭、社区及社会的期望,也根据幼儿如何看待这些期望。

(7)当成人更重视幼儿的认知过程,而非在不同领域所达成的作为与了解的结果时,创造力变得更具体。

(8)愈多的教师深信聪明才智与表现的活动具有多重及单一的可能性时,创造力就愈能与想像力及幻想和谐地交流。

(9)创造力要求“求知的学校”(the school of knowing)能与“表达的学校”(the school of expressing)相结合,“开启大门”(这是我们的口号)迎向幼儿的一百种语言。

从这些构想出发,我们试着了解如何去修正,同时不让常伴随创造力而来“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的神话来误导我们。我们深信基本智能与创造力之间——一个受到美国研究、喜爱的主题,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游戏的精神也可以延续到想法的形成与建构中。

当人们观察我们的幼儿时,时常问我们到底使用了什么神奇咒语,我们对自己的回答也感到讶异。“创造力”?当创造力披上日常的外衣,时隐时现时,实在很难让人注意到它的存在。我们关于创造力的任务,也就是协助幼儿尽可能地登上自己的高山,仅此而已。我们受限于我们的觉醒,那就是人们对创造力的期望不应加诸于学校身上,过度扩张创造力的功用及力量将会带给学校一种不该有的孤傲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