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征符号到单一语言再到多种语言

从象征符号到单一语言再到多种语言

当我们鼓励幼儿表现他们的想法时,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了解象征符号与语言的意义。我们常听到瑞吉欧·艾蜜莉亚所说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是什么意思呢?它代表着幼儿可以使用一百种不同方式表达出他们对于事物的态度,更精确地说,假如教室文化允许的话,幼儿可以使用一百种不同的象征符号(详见Gardner,1983)。例如,几位幼儿选择利用姿势来重新诠释一头大狮子捉住小羚羊的故事,有人使用音乐,也有人以绘画来诠释。对于这个经常使用的词语,我们要有清楚的认识。

语言的第一个意义最接近的翻译也就是“声音”(voice),正如声音在以下句子中代表的意思:“他以权威的声音来说话。”幼儿有一百种这样的声音。我们也知道“声音”在沟通形式上,显示出性别差异(Tannen,1982,1989)。虽然声音的概念很重要,但可能并非“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句话所隐含的意思。让我们更仔细地看第二个意义:不同的象征系统。

一种语言不只包含一组符号,语言包括符号传达意义的规则,因此,布告栏上每个幼儿的相片旁边有一张小小的贴纸以代表幼儿身份,这不是语言,但是某位幼儿的贴纸旁,加上一个箭头和另一位幼儿的贴纸表示“Amy喜欢Zoe”,一个简单的造句法便产生了。对幼儿而言,这就是一种新的语言。同样的,用粘土做成的赛跑者是一个象征,却不是一种语言,然而,当12位幼儿利用粘土制作不同的人物,来告诉其他人如何玩“丢手帕的游戏”,这些人物就成为语言的要素。叶子可以在布告栏上排成一长排,但这不是树叶的语言,因为它并没有传达任何讯息,但是,假如幼儿利用这些树叶来表示出一阵强风或微风,那么树叶的意义就存在了。当我们将不同的媒介结合起来以诉说故事时,就形成一百种的语言。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把幼儿推向一个超越制作象征符号的层级,到达创造语言的层面,并从利用惟一的语言提升到运用各种不同的符号象征系统:树叶、姿势、橡皮图章、粘土等素材。象征符号关系之间存在的本质,将媒介转换为讯息;这些有目的的讯息激发幼儿们协调并共享彼此的意义,进而共同建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