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缚5:我们是否认为幼儿只活在由家庭与朋友所组成的巢穴里,而与大众的生活是隔离的?
许多人都知道,在美国和我的国家——澳洲地区,幼儿教育课程的重心是在家庭,教师了解他们的工作依赖与幼儿家庭生活环境的合作关系上。家访、定期举办的家长会议、与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敞开幼儿课程的大门,这些已成为许多国家中高品质幼教课程的特色。的确,与家长建立一种更互惠的关系(详见本书第八章),并且认识以及回应每个家庭文化目标的差异性,有其迫切的需要。但这是对幼儿的一种“保护”,避免使幼儿接触到更宽广的世界,而瑞吉欧·艾蜜莉亚的任务特别以这些外界的接触作为挑战的目标。
关于分离焦虑和依附这方面,传统的幼儿教育知识限制幼儿的世界止于同伴、教室和家庭。在某些方面,幼儿被认为是脆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只能在最密切的环境里察觉到人、事、物,幼教课程也可能安排“帮助社区里的人”这类的主题,例如消防队员和警察,但是却没有带领幼儿进入更复杂的探索,探索他们如何成为社区的一份子,如何为社区付出贡献。
应该是使幼儿成为社区和城市这个舞台的主动参与者,一种关于幼儿更具结合性意义的自我定位。瑞吉欧·艾蜜莉亚进行的项目中,不论对马路底下的下水道产生好奇,或者是一年一度的葡萄丰收季节,都以幼儿想了解他们与社区之间关系的需求为基础。市政工程人员与农夫们都欢迎幼儿来认识他们的工作,户外参观活动的主题着重在幼儿周遭的生活环境,而不只是去参观博物馆、动物园以及其他的游乐场所。当项目正在进行的时候,教师将项目的消息发布于当地的报纸上,一旦庆祝项目完成之时,他们很可能邀请市长或是其他社区民众一起参与(详见本书第十二章)。
美国的某些文化团体并不认同将幼儿的生活与社区生活隔离,作为一种保护幼儿和融入目前课程内容的方式。例如,艾伯塔(Alerta Approach)教育取向(Williams &Gaetano,1985)要求教师仔细地观察当地的社区,确实掌握可运用的资源,课程便可以因应实际的状况来发展。另外一个例子,“反偏见课程”(Derman-Sparks & the ABC Task Force,1989),鼓励教师支持幼儿成为主动的角色,以幼儿所了解的偏见或公平的观念,建立教室之外的社会改变过程(Pelo,1996)
带领幼儿进入公共生活范畴,让他们可能为社会付出贡献的潜能受到赞扬,并且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未来生活的脉动,虽然“幼儿周”的目的在提醒社会大众注意这个国家的社区幼儿保育,我也建议幼儿的参与和贡献可以成为日常公共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