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编委会
第一篇 总报告
坚持立德树人,精心打造基础教育新生态——江西省2020—2021年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报告
一、主要成就——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办学方向,着力守好立德树人主阵地,这是基础教育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二)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着力提升基础教育满意度,这是基础教育最强大的执政底气
(三)坚持教育创新——积极面对教育实际,注重实践创新与理论探究,这是基础教育最优秀的真理品质
(四)坚持独立自主——认清江西经济实际,探索基础教育发展新路径,这是基础教育最自信的精神之魂
(五)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确定道路,着力下好教育发展先手棋,这是基础教育最正确的前进方向
(六)坚持胸怀天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胸怀天下的“大先生”,这是基础教育最雄厚的时代担当
(七)坚持开拓创新——加强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基础教育的评价路径,这是基础教育最坚实的发展动力
(八)坚持敢于斗争——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克服诸困难坚持线上教学,这是基础教育最勇敢的精神风骨
(九)坚持统一战线——聚集家校政社合力,构建四位一体的教育生态,这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团结法宝
(十)坚持自我革命——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刹住基础教育的不正之风,这是基础教育最鲜明的政治品格
二、总结反思——在新起点上找准差距补齐短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一)教育理念必须进一步端正
(二)教育职责必须进一步到位
(三)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
(四)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必须进一步优化
(五)基础教育综合治理亟须进一步强化
三、路径探究——在新时代发展中找准坐标,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基础教育发展新生态
(一)理论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基础教育
(二)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对基础教育的领导
(三)立德树人:“五育”融合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课堂质量: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大空间在课堂
(五)科学履职:“三段一类”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六)发展之基:全面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七)评价改革: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落实落地
(八)教育治理:营造全省基础教育发展的良好新生态
第二篇 分报告
第一章 学前教育:立足实际补短板,推进普及普惠发展
(一)坚持党的领导,谱写发展新篇
(二)改革管理体制,落实发展责任
(三)加快幼儿园建设,公益普惠有提高
(四)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五)健全支持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六)加强监督评估管理,提升科学育儿水平
(七)筑牢教育防疫线,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二、现实问题:普及普惠有差距,教育评估有待加强
(一)幼儿园办园条件亟待进一步改善
(二)优质教育资源亟待进一步提升
(三)普惠性民办园保教质量亟待提高
(四)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五)协同教育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三、发展路径:立足实际补短板,推进普及普惠发展
(一)坚持政府主导扩资源,增加普惠性幼儿园比重
(二)坚持公益普惠促民生,健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三)健全投入长效机制,保障学前教育经费
(四)坚持拓宽渠道扩队伍,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
(五)坚持创新机制提质量,提高学前教育整体水平
(六)强化过程监督管理,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小学教育:构建优质均衡新生态,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成绩:“优质与均衡”助力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
(一)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精神血脉
(二)强化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校园平安稳定
(五)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提升教育发展质量
(六)落实师德师风教育,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七)夯实乡村教育之基,助力教育鼎兴之路
(八)强化体育美育工作,提升学生身心素质
(九)扎实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二、现实问题:实现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家庭教育高质量的缺失问题
(二)学校心理辅导教育的形式化问题
(三)小学科技教育活动的质量问题
(四)小学教师评价的发展功能问题
(五)“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提质问题
三、发展路径:构建优质均衡新生态,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协同育人机制
(二)以教育评价改革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四)集团化办学助推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五)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 初中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绘就活力充盈的教育新画卷
一、主要成绩:均衡发展目标基本实现,高质量发展已经启航
(一)党建引领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初中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教育经费紧张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五)初中办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六)初中教育公平得到进一步强化
(七)初中“双减”工作初显成效
二、现实问题:优质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教师数量亟待增加,素质有待提升
(二)初中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必须持续改善
(三)初中学生教育的“坎”“坡”“峰”难以顺利越过
(四)接“小”续“高”的学段衔接亟待重视
(五)城镇初中大班额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六)“双减”政策落实亟需进一步完善创新
三、发展路径:坚持立德树人,精心打造江西初中教育新生态
(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加大教育投入,做到优质均衡发展
(三)配齐配强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四)突破初中难点痛点,顺利越过“坎”“坡”“峰”
(五)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切实规范办学行为
(六)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健全质量评价机制
第四章 高中阶段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主要成绩:坚持普职并重,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协调发展
(一)稳步发展,我省基本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
(二)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三)师资队伍,教师数量增加与教师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四)普职并进,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向高质量发展之路迈进
(五)课程改革,多样化有特色教育驶入内涵发展快车道
(六)评价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育人方式深度变革
二、现实问题:机遇挑战并存,普职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其分析
(一)资源配置问题: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亟待科学优质均衡
(二)教育结构问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理念与路径亟待明晰
(三)办学体制问题:民办高中办学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
(四)教师队伍问题:高中阶段教师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
三、发展路径:坚持立德树人,精心打造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新生态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进教考招有效衔接等改革
(三)加强教师管理和培养力度,精准配置高中阶段教师资源
(四)资源配置与能力建设并重,重点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
(五)优化高中阶段学校结构,为教育普及提供多样适切渠道
(六)促进办学体制改革,规范并激励民办学校改革发展
第五章 特殊教育:遵循规律,促进融合,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成绩:初心不改,砥砺前行,谱写特殊教育新篇章
(一)以健全体系为引领,全面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
(二)以加大投入为抓手,增强特殊教育综合保障能力
(三)以融合教育为抓手,促进特殊教育公平有质量发展
(四)以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五)以制度机制为支撑,创新特殊教育学校科学管理
二、现实问题:从“关心”到“办好”,特殊教育面临考验
(一)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亟待提升
(二)教师专业素质要求高,课程质量亟待提升
(三)新时代教育发展迅速,信息技术更新亟待加强
(四)教育教学科研氛围不浓,特教教研体系亟待完善
(五)融合教育相对薄弱,筑牢教育融合基础亟待强化
三、发展路径:遵循规律促进融合,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评价改革,不断深化特殊教育综合改革
(二)促进融合教育,创建良好融合特殊教育新生态
(三)遵循特教规律,提升特殊教育的温度与魅力
(四)立足学科特点,加强特殊教育教学课程改革
(五)注重生活教育,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内涵发展
第三篇 专题报告
第一章 “双减”政策背景下,江西省义务教育学校提质增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工具
(二)研究对象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校长、教师对教育质量观的理解较为到位,但对如何实现“减负增效”表现出一定的困惑
(二)家长焦虑总体上有所缓解,但少部分家长焦虑不减反增,社会及家长评价学校“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观念无根本变化
(三)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有所探索,一些学校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从总体上看,本轮改革兴奋点没在课堂
(四)作业减量增质取得了较好效果,且小学整体上好于初中,但少部分学校改观不大
(五)课后服务开展有声有色,解决了家长的困难,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在校时间过长,日久易生厌
(六)教师的教研活动时间受挤压,几乎没有统一、整块时间可用于教研,专业成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七)学校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总体向好,开展课后服务的条件基本具备,但发展合力尚需进一步聚集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实现提质增效的路径和方法
(一)廓清一个认识
(二)关注两大主体
(三)抓牢三个阵地
(四)强化四个保障
第二章 江西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内容
(二)调研对象
二、江西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
1.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状况
2.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3.对劳动教育的评价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劳动教育的理解重视程度不一
2.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单一
3.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弱化了劳动教育
2.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三)学校缺少对劳动教育的相关措施保障
四、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意识培养
(二)打破学科壁垒,建构层级式课程体系
(三)关注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第三章 江西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典型案例
(一)萍乡市芦溪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1+1+3”多元化评价模式
(二)赣州市文清路小学:建构“新三好”评价体系,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
1.构建一个体系:“新三好”德育评价体系
2.用好一个载体:《文清园里的“新三好”》校本课程
3.创新四个评价:建立“新三好”长效机制
(三)九江市九江小学:以乐考促乐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特殊困难
(一)选拔、甄别的评价理念未能全部扭转
(二)评价方式与全面综合的理想还有差距
(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评价空间相对有限
(四)对学生个性特长养成的关照相对不足
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树立现代化教育评价理念
(二)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建设
(三)构建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
(四)关注学生个性养成促进全面发展
第四章 江西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情况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县管校聘”实施现状
(一)样本结构
(二)“县管校聘”政策实施大致情况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政策自身问题
(二)政策执行问题
(三)政策主体问题
五、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县管校聘”政策配套措施
(二)优化“县管校聘”政策执行环境
(三)加强“县管校聘”政策实施监督
六、结语
第五章 江西省普通高中学校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二、改革内容
三、调研情况分析
(一)全省高考综合改革推进情况
1.学校基本情况
2.学生情况
四、高考综合改革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方面
(二)师资队伍方面
(三)制度建设方面
(四)学生发展指导方面
(五)宣传培训方面
(六)学校意见和问题分析
五、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
(二)加大高考综合改革宣传力度
(三)完善选课走班制度
(四)完善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五)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六)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七)完善高中教学组织管理
第六章 江西省高中阶段普职融合特色发展调研报告
一、普职融合的概念界定
二、江西省高中阶段普职融合特色发展的现状
(一)对普职融合的认识了解情况
1.对普职融合相关政策的了解
2.对普职融合具体内容的了解
3.对普职融合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
(二)高中阶段普职融合的实施情况
1.实施普职融合的可行性条件
2.高中学校开展普职融合工作的比例
3.开展普职融合的主要模式
4.推行普职融合主要采用的措施
(三)高中普职融合的实施成效
(四)高中开展普职融合遇到的主要困难
(五)影响高中普职融合的主要因素
三、江西省高中阶段普职融合特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普职融合了解不多、认识不够
(二)普职融合政策不够完善和具体
(三)普职融合不深入,呈现表面化
(四)普职融合的双方态度不一,存在不对称性
四、促进江西省高中阶段普职融合特色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普职融合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二)进一步完善普职融合相关政策和制度
(三)加强普职融合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四)多方式促进普职融合的深入开展
第七章 江西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回顾与反思
一、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概述
(一)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历程及背景
1.第一次布局调整
2.第二次布局调整
(二)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1.调整后的成效
2.调整后存在的问题
二、对新时代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思考
(一)对新时代之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反思
1.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视为一个行政问题,忽略了其科学属性
2.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视为一个经济问题,忽略了其文化属性
3.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视为一个孤立的问题,忽略了其整体性
(二)对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再认识
1.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水平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2.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3.新时代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
三、新时代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思路与举措
(一)厘清主体
(二)规划先行
(三)各司其职
1.上级政府
2.地方政府
第八章 江西省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现状调研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新时代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二)丰富教育领导力理论的需要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内涵与要素研究
(二)对幼儿园园长应具备的领导素质的研究
(三)对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问题的研究
(四)对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的研究
三、研究假设
四、理论基础
(一)五项领导力模式
(二)目标管理理论
五、研究框架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内容
八、调查研究
九、研究结论
(一)关注领导力短板,强化园长领导能力建设
(二)关注公办与民办、城市与乡村幼儿园之间的差距,注重园长领导力的整体提升
(三)关注园长的性别失衡,有意识地培养男性园长队伍
第九章 江西省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情况调查与发展路径研究
一、调研缘由
二、调研基本情况
三、我省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情况调研分析
(一)关于我省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调查问卷
1.关于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运行管理
2.关于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3.关于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认识
4.关于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的情况
5.关于中小学学校与社会共建思政课的情况
(二)我省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落实有缺位
2.应试教育在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惯性影响
3.对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4.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四、我省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路径
(一)建立健全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体制
(二)创新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方法
(三)加强中小学校与社会共建思政课
(四)完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第十章 江西省小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1 引言
2 方法
2.1 被试
2.2 工具
2.2.1 儿童焦虑和抑郁量表
2.2.2 亲子依恋问卷
2.2.3 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
2.2.4 心理安全感量表
2.2.5 家庭功能问卷
2.2.6 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
3 结果
3.1 焦虑
3.1.1 描述统计
3.1.2 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3.1.2.1 焦虑在性别上的差异
3.1.2.2 焦虑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3.1.2.3 焦虑在年级上的差异
3.1.3 相关分析
3.2 抑郁
3.2.1 描述统计
3.2.2 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3.2.2.1 性别上的差异
3.2.2.2 抑郁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3.2.2.3 抑郁障碍在年级上的差异
3.2.3 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焦虑
4.1.1 儿童期心理虐待
4.1.2 亲子依恋
4.1.3 同伴关系
4.1.4 家庭功能
4.1.5 心理安全感
4.2 抑郁
4.2.1 安全感角度
4.2.2 家庭功能与同伴关系角度
4.2.3 亲子关系角度
第十一章 江西省初中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1 引言
2 方法
2.1 被试
2.2 工具
2.2.1 焦虑分量表
2.2.2 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
2.2.3 生活满意度量表
2.2.4 睡眠质量量表
2.2.5 学习压力问卷
2.2.6 感恩问卷
2.2.7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
2.2.8 家庭功能
2.2.9 心理安全感
2.2.10 父母情感温暖量表
3 结果
3.1 焦虑
3.1.1 描述统计
3.1.2 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3.1.2.1 焦虑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3.1.2.2 焦虑在性别上的差异
3.1.2.3 焦虑在年级上的差异
3.1.3 相关分析
3.2 抑郁
3.2.1 描述统计
3.2.2 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3.2.2.1 抑郁在性别上的差异
3.2.2.2 抑郁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3.2.2.3 抑郁在年级上的差异
3.2.3 相关分析
3.3 生活满意度
3.3.1 描述统计
3.3.2 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3.3.2.1 生活满意度在性别上的差异
3.3.2.2 生活满意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3.3.2.3 生活满意度在年级上的差异
3.3.3 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焦虑
4.1.1 睡眠
4.1.2 学习压力
4.1.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4.1.4 父母情感温暖
4.1.5 家庭功能
4.1.6 心理安全感
4.1.7 生活满意度
4.1.8 感恩
4.2 抑郁
4.2.1 睡眠质量
4.2.2 学习压力
4.2.3 感恩
4.2.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4.2.5 家庭功能
4.2.6 心理安全感
4.3 生活满意度
4.3.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4.3.2 感恩
4.3.3 父母情感温暖
4.3.4 家庭功能
4.3.5 心理安全感
4.3.6 学业压力
4.3.7 睡眠质量
4.3.8 负性情绪
第十二章 江西省高中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1 引言
2 方法
2.1 被试
2.2 工具
2.2.1 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
2.2.2 焦虑量表
2.2.3 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
2.2.4 睡眠质量量表
2.2.5 学习压力问卷
2.2.6 感恩问卷
2.2.7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
2.2.8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
2.2.9 安全感量表
3 结果
3.1 生活满意度
3.1.1 描述统计
3.1.2 生活满意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3.1.2.1 生活满意度在性别上的差异
3.1.2.2 生活满意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3.1.2.3 生活满意度在年级上的差异
3.1.3 相关分析
3.2 焦虑
3.2.1 描述统计
3.2.2 焦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3.2.2.1 焦虑在性别上的差异
3.2.2.2 焦虑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3.2.2.3 焦虑在年级上的差异
3.2.3 相关分析
3.3 抑郁
3.3.1 描述统计
3.3.2 抑郁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3.3.2.1 抑郁在性别上的差异
3.3.2.2 抑郁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3.3.2.3 抑郁在年级上的差异
3.3.3 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生活满意度
4.1.1 睡眠
4.1.2 学习压力
4.1.3 感恩
4.1.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4.1.5 家庭功能
4.1.6 心理安全感
4.2 焦虑
4.2.1 感恩
4.2.2 生活满意度
4.2.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4.2.4 家庭功能
4.2.5 心理安全感
4.2.6 学习压力
4.3 抑郁
4.3.1 感恩
4.3.2 生活满意度
4.3.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4.3.4 家庭功能
4.3.5 心理安全感
4.3.6 学习压力
附录
附录1 2020年国家基础教育关键词
关键词一:战疫
关键词二:云教学
关键词三:教育扶贫
关键词四:延迟高考
关键词五:体育、美育进中考
关键词六:教师减负
关键词七:编程进课标
关键词八:学前教育立法
关键词九:规范校外教育
关键词十:破“五唯”
附录2 2020年江西省基础教育大事记
1月
1月4日—6日
1月9日
1月29日
1月30日
2月
2月1日
2月8日
2月9日
2月12日
2月26日
2月28日
3月
3月11日
3月11日
3月20日
3月29日
3月30日
3月31日
4月
4月15日
4月29日
5月
5月6日
5月7日
5月14日
5月15日
5月19日
5月18日—29日
6月
6月5日
6月11日
6月19日
6月23日
6月24日
7月
7月3日
7月7日
7月9日
7月16日
7月20日
7月30日
8月
8月6日
8月6日—9日
8月19日
8月21日
8月25日
8月26日
8月31日
9月
9月7日—11日
9月28日
9月29日
10月
10月11日
10月16日
10月30日—11月1日
11月
11月12日
11月20日—21日
11月23日
11月24日
11月30日
12月
12月9日
12月22日—23日
附录3 2021年国家基础教育关键词
关键词一:建党百年
关键词二:“双减”
关键词三:教育惩戒权
关键词四: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
关键词五:家庭教育促进法
关键词六:民促法实施条例
关键词七:高考改革
关键词八:艺考改革
关键词九:幼小衔接
关键词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附录4 2021年江西省基础教育大事记
1月
1月6日
1月8日
1月15日
1月29日
2月
2月24日
2月26日
3月
3月2日
3月5日
3月9日
3月23日
4月
4月7日
4月17日
4月18日
4月28日
4月26日—30日
5月
5月8日
5月8日—10日
5月14日
5月18日—19日
5月22日
5月24日
6月
5月31日—6月8日
6月4日
6月17日
6月21日
7月
7月2日
7月6日
7月13日
7月28日
8月
8月10日
8月12日
8月13日
8月17日
8月18日
9月
9月15日
9月15日—16日
9月22日
10月
10月22日
10月23日—24日
10月27日
10月26日—29日
11月
11月16日
11月26日
11月30日
12月
12月3日
12月3日—5日
12月5日
12月6日
12月13日—17日
12月18日—26日
12月21日
12月22日
12月22日—23日
12月23日
12月29日—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