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必须进一步端正
1.“教育是什么”亟待正确理解。对于“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有许多不同的回答,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即对话”,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约束和指导青少年,培养他们正当的理智”,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教育遵循自然”;美国的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英国的斯宾塞提出“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中国的陶行知则提出“生活即教育”。对于“教育”的定义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最通俗的理解是“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新时代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党与国家的要求,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指导他们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按照党与国家的意志教化人、培育人,使受教育者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但现实是,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知识与技能。不少人将“教育”狭隘地理解为考试分数与升学率,有些教师与家长甚至说“只要孩子考试成绩好,什么都好办”,更有甚者,将学生培养成了高分低能、情商低下、缺乏人性的考试机器。有不少教育者只顾“教”忽视了“育”,忽视了“立德树人”,违背了教育初衷。
2.注重方法论忽视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世界观与方法论同等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现实中,不少教育者、学生家长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方法论教育,指导学生做题、解题、刷题、考试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忽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将一些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就与新时代的教育初心和教育使命背道而驰。
3.应试教育功利主义依然存在。虽然对教育评价进行了改革,但不可否认,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依然存在。有些地方领导、特别是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评价仅仅停留在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等“985”高校人数,这种严重滞后的教育理念在短期内还难以纠正,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