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科特点,加强特殊教育教学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的最大空间在课堂,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在课堂,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在课堂,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还是在课堂。课堂质量提高倒逼课程改革。面对当前我省特殊教育实际情况,我们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立足学科特点,加强特殊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一是整合优质的特殊教育资源。整合各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各级特殊教育学校与相关教科研机构和各种课程资源平台力量,构建规范、有效、多元、共享、优质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提升IEP(个别教育计划)教育质量。立足学生实际与学科特点,加强针对学习障碍、多动症和自闭症等学生的教育理论和康复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深化各级特殊教育学校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借助专业力量成立IEP指导团队,全省形成相对统一的IEP开发流程,制定实施模式,编制指导手册,加强过程指导及教学评估,切实提升个别化教育质量。三是积极推进“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加快网络资源库建设,探索微课、慕课等新兴课程与教学模式,充分满足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需求。加强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及残疾儿童少年辅助设备配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四是构建课程专业化管理机制。首先是诊断安置机制。对每位有特殊教育需求的适龄儿童,依家长申请,由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根据其残疾类别、残疾程度、补偿程度以及特殊教育资源状况等因素作出教育诊断、提出安置建议。其次是融合教育机制。各类教育机构要通过适时评估转衔、合理设置课程方案等方式,使残疾学生最大程度融入普通教育。再次是个别化教育机制。建立相关人员协作团队,参照现有普通教育课程和特殊教育课程要求,根据学生残疾状况作合理调整,特别是对智障学生而言,个性差异大,信息加工方式、认知能力、个性特征,有许多不同于普通学生之处,为适应这种差异,需要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适宜性调整。特教教师需要研究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的个性特点,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残疾儿童少年的多重需要,因人施教,尊重差异。对潜能开发与补偿程度进行审议调整,形成符合残疾儿童少年身心特征和需求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实施个别化教学。最后是质量评估机制。对残疾儿童少年身心发展和学习质量进行个别化评价,形成特殊儿童少年综合素质报告书。通过特殊学生个别化教育推动普通学校适宜性教育改革。五是有效配置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首先要从完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着手,国家层面应推进特殊教育法的出台,同时不断推进特殊教育体制改革,构建特殊儿童少年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将康复、教育、职业训练、就业指导进行有机结合,创建区域特殊教育学校联盟,保证优质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共享。同时,国家还应增加对特殊教育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建立特殊教育财政投资制度,逐年增加投入比例,合理均衡地配置教育资源,多渠道募捐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经费;建立特殊教育信息数据库,为特殊教育的决策与管理提供信息,借助已有的信息检索平台,增加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的课程与教学等内容,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