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治理:营造全省基础教育发展的良好新生态
教育不仅是民生的头等大事,更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关乎人民生活幸福,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为政之要,必先兴教。营造良好的基础教育生态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石。党委政府与相关部门、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了立体多元的责任主体,承担各自的角色主体责任,各方齐心协力,加强教育治理,营造全省基础教育发展良好新生态。
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委政府的职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为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优先”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将“三个优先”发展战略当作衡量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执政为民是否落实到位的试金石。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站在党和政府角度,要把牢教育生态的“定盘星”,在方向、政策、保障等方面下功夫。
2.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坚持把做好校内减负提质作为“双减”工作的治本之策,重点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治理教师有偿补课,在“三提高一治理”上下功夫,促使学生主动回归校园、回归课堂主阵地,让教师做到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
3.切实推进落实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渠道一方面了解家长的所忧所盼,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家长更新理念、了解教育改革政策,特别是了解中高考改革的素质教育发展方向和未来人才规格需求,促进家校在观念上同心同向,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家长把关注点放在培养孩子自觉教育、世界观教育、习惯养成教育、核心素养提升和创新能力上来,重视陪伴孩子以及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思想情绪、心理素质与习惯养成教育,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与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兴趣爱好、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积极争取全社会对“双减”工作的支持。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持续治理力度,协同相关部门规范教育培训市场、整治培训乱象,持续向社会公开省市县三级监督举报电话。同时,统筹利用好社会各类资源,特别是红色教育资源、劳动教育资源,强化“江西红色教育”,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助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5.深化“放管服”改革,激活学校办学活力。按照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宏观管理、内部治理、社会监督,健全办学管理机制。持续推进向学校放权的政策制度落实,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简政放权,让政府和学校各归其位。政府在“放管服”结合的基础上,加强对中小学校的宏观管理,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科学配置学校的权利与责任,赋予中小学校在师资选聘、机构设置、经费管理、内部治理等更多的自主权,营造良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环境,全面释放学校的生机活力。
(钟添生,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张艳国,南昌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小萍,现为豫章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原南昌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陈小琼,南昌师范学院党委委员、统战部部长,教授;刘永红,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向绪伟,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曾红,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