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师管理和培养力度,精准配置高中阶段教师资源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面对我省高中阶段教育教师数量缺额较大、教师素质亟待提升的现状,建议:一是制定教师编制新标准,按照新标准配足高中专任教师。制定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学生数”与“专任教师数”之比省级标准,并按新标准核定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编制数。根据全国近几年的生师比的平均水平,结合“三新”改革实行选课走班制需增加不少于20%的专任教师计算,此标准的最佳比例约为10.75∶1的理论水平,在当前我省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最好不能低于12.84∶1的2021年全国普通高中生师比的平均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提出“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并实行同工同酬”,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刚性需求,建议我省学习安徽省、湖南省的做法,在编制使用上,探索建立“区域统筹、重点保障、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编制周转池”(编制银行)制度,向教育等急需行业定向定量投放,解决教师编制缺口问题。二是加强高中教师入口与配置过程管理,针对新问题采取新办法。根据推行新高考改革的需要,针对高中选课走班的现实需要,改革传统的“生师比”和“班师比”教师配置模式,改革传统的固定班级、固定学生的行政班级配置教师模式。在高中教师入口管理上,应在传统固定教师数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教师数量的弹性,即安排10%~20%的弹性教师,以适应课程开设、学生选择的需要。对于公办高中学校来说,已有的固定教师编制分配模式应转为灵活的、弹性的编制分配模式,不仅要关注到不同学科教师岗位编制的调整,设计调整型编制,同时也需设置一定比例的保障性编制。在高中阶段教育教师过程管理上,应以课程组合、学生选课为主要标准,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安排任教科目,由固定任教科目管理逐步走向弹性任教科目管理,有意识地促进相近学科的融通,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变化适当调整教师的任教科目,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三是开辟多渠道多形式教师培训提升高中教师专业素养。首先,在财政性教师培训项目中,适当增加高中教师的比例、名额,拓展外出培训、平时培训的机会。其次,对于普通高中学校教师,针对高中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针对生涯教育开展专门性培训,针对选课走班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管理培训;对于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依据新时代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要求,开展企业实践,发挥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及应用技能。最后,更新高中教师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的内容,增加最新的脑与认知科学发展、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内容,增强教师应对时代需求的能力,高度重视教师的世界观教育、师德师风教育与心智健全教育,注重教师的哲学思维训练与能力提升,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辐射与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