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使得人们常常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产生心理困扰。近来研究发现,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从成人波及青少年、儿童,呈现“低龄化”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个体约50%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在14岁以前,即小学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年第4期的文章中指出,根据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小学生焦虑检出率为12.3%,抑郁检出率为14.6%,躯体化检出率为3.6%,退缩检出率为3.8%,睡眠问题检出率为25.2%,攻击行为检出率为4.1%,违纪行为检出率为3.7%。从上述结果可见,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同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差异较大,如躯体化检出率低至3.6%,而睡眠问题检出率高达25.2%。该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检出率较高的前三位——睡眠问题、抑郁和焦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自我意识、人格成长、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状况严重影响着学业成就与个体幸福感。因此,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筛查、预防和干预,有可能发展为终生心理疾病,难以矫正治疗(黄潇潇,张亚利,俞国良,2022)。
家庭功能是“家庭成员之间生理、情感和心理活动的交互作用”,家庭功能的实现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蒋舒阳,刘儒德,江荣焕,等,2018)。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邹泓,1998)。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丛中,安莉娟,2004)。本研究以焦虑、抑郁作为评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考察家庭功能、安全感、同伴关系等因素对小学生焦虑、抑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