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主体问题
2025年10月13日
(三)政策主体问题
政策主体分为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目标主体。政策执行主体指的是政策制定、执行部门,一般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等。政策目标主体一般指学校、校长和教师。
因为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政策的执行主体较多,涉及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发力,但是目前教育部门负责制定和落实政策,人事部门负责确定编制、教师招聘,财政部门确定教育经费支出预算编制,等等,所以各部门之间在“县管校聘”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29.2%的教师认为当前的教师招聘仍然存在学校招不到想要的学科教师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不同执行主体之间的沟通不到位、不及时的问题,有接近一半的教师认为“教师补助没有及时发放”。
对于政策目标主体而言,大多数教师对“县管校聘”制度的改革抱有“政策实施利大于弊”的想法,但是政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五分之四以上的教师认为“县管校聘”政策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县管校聘”政策的实施目的是实现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实现教育公平,但是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他们大多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比如是否拥有更好的工资待遇,是否拥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发展前景是否更加明朗,等等。有42%的城区教师对从城区交流到农村,持不赞同的态度,其中已婚教师占比89.3%。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持不赞同自身交流的原因里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自家离被交流的学校太远,不能照顾家庭”“担心自己不能适应教学环境、生源的变化”和“可能影响个人专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