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初中难点痛点,顺利越过“坎”“坡”“峰”
教育部等四部委印发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2020年要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这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但很多家长看了详细内容后高兴不起来。因为高中阶段教育包含普通高中及职业高中(中专、技校),从2020年起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学生比率为5∶5,将有一半的初中生上不了普通高中,很多家长说,考高中比考大学还难。当然,学校要引导学生及家长对于职业高中形成正确的认知,当下社会,国家急需技能型人才,这样划分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及学生分流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少学生及家长难以接受这个现实,导致初中学生家长比高中学生家长更焦虑。
初中三年,是学生一生中重要的分水岭,堪称“黄金时段”,但由于这个时间段的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在面对学习压力的同时,还要应对青春期的烦恼,这时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把关。如何跨过初一这道“坎”、爬过初二这个“坡”、登上初三这座“峰”?初中教师与学生家长一直在探讨。
初一是道“坎”,要顺利完成适应期,教师与家长应帮助学生适应、打好基础,指导学生跨过这个“坎”。从小学到初中,既是量变也是质变,学生生活与教育环境发生改变,需要重新适应,课程突然增多,需要重新把控时间,学习内容多且难,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等都有跨越式提高,更注重学科核心素养、思维能力。如果只凭记忆能力好难以像小学那样轻松得高分。所以,小学到初中不是简单爬升而是一道“坎”,要跨过这道“坎”才能发生质变。好的开头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学生在初一时自我意识不够强烈,依然听教师与家长的话,教师与家长要抓住这个机会指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积极融入集体,学会调节自己,学会规划时间,养成良好的书写、阅读、记笔记、记错题等学习习惯,逐步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防止偏科,及时查漏补缺,为初二、初三打好基础。
初二是个“坡”,要提防进退就是“天差地别”的现象,教师与家长应该帮助学生顺利爬过这个“坡”。初二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就像在推着车爬坡,比拼的是耐性和定力,那些成绩好走在高处的学生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倒退回坡底,而那些没有被早恋、学习枯燥所影响的学生就能抓住机会逆风翻盘。到了初二,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是心理。有的认为要早为中考做准备,有的则认为离中考还早,先放松一下,到初三再努力也不迟。再加上初二的学习难度进一步加大,学生会迅速分化成两个阵营。实际上,初二会迎来部分中考任务,恰恰是需要铆足劲发力的时候,需要爬坡,而不是停滞不前,更不能下坡,否则到了初三徒伤悲。教师与家长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与成绩波动,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教育工作,平心静气地和学生对话,陪学生运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和学习上的难题。只要教师与家长能理解学生,把握时机和分寸,学生就能较为顺利地爬过这个“坡”。
初三是一座“峰”,教师与家长应该帮助学生减压轻松上阵,登上这座“峰”。到了初三,“中考”就是个不得不谈的话题,如果初一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二建立了强大的内心防线,在面对中考压力时,孩子也能平稳地度过。到了初三没有退路,只有勇攀高峰,翻越这座山峰。虽然学生独立意识有所增强,排斥家长甚至是教师的帮助,但教师与家长仍然必须做好几个重点工作:一是帮助学生减轻压力。减少唠叨,不催不促,把学习和休息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独立自主的快乐,心理上得到极大放松。二是帮助学生找到目标。有目标才有干劲,了解高中录取标准、高中实力等细节,和学生一起分析现状、遥想未来,确定适合学生的目标高中。三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学生脑力和体力消耗大,需要充足的休息和丰富的营养,给学生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配制营养可口的美食,让学生保持充沛的精力。四是支持孩子合理社交。与学生交朋友,和学生谈心,确保学生以最佳状态迎接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