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质量: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大空间在课堂
1.“课堂改革”就是要撬动学生成长的新支点。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核心素养发展。尽管我国基础教育已进行第八轮课程改革,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多大改变,当传统教学模式面对新的教育发展要求时,“课堂改革”便成为必然。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为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全面育人效果不彰的状况,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教育效率,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课堂的首要目标永远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科学的方法论知识。
2.“课堂改革”从依靠“教”转向主要依靠“学”。“课堂革命”的关键是要转变学与教的方式,改变“缺乏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以教代学”与“有教无学”的模式。课改目的就是要将其变成“充满对话”的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线、以学情和学习目标为依据的课堂。也就是从过去“依靠教”的逻辑,转向“依靠学”的逻辑。以学定教,以学为本。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导学,提供资源支持,做好组织、指导、促进、激励等工作。一是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指导学生先学,引导学生交流,后教也要掌握好教的时机、教的方法、教的程度,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的效果。二是激发学生积极的自我认同和积极的课堂对话状态。三是教师在课堂上熟练运用好“倾听、串联、追问”三种策略。四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效度、探究学习的深度四种学习效果。五是满足学生体验和参与、发现与创造、交往与互动、表现与分享、被表扬与被认可的五种欲望。六是落实学生个体自学、同伴互助、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实践研学与教师导学六种学习活动。七是体现以学为本、因材施教、相互信赖、富于激励、公平关爱、学科味道、网络应用七种文化元素。
3.“课堂改革”要求师生高效输入、加工与输出。“输入”就是“学进去”,读懂他人写下的精品;“加工”就是对所学知识要消化好、思考加工好;“输出”就是对这些知识消化加工后能够讲出来、写下来,“输出”也可以称为“产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对话与反思过程。这个学习的参与者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要让教师、学生学进去,就是要在课堂上发生多维的有深度的对话,可以让教师与学生看进去、听进去或者想进去。根据课题组的调研反馈,在基础教育阶段,当下特别要强调的是,基础教育要高度重视管理干部与专任教师的学习问题,对教材、课标、课程方案的学习,对新型学科知识的学习,对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的学习,特别强调:教师们要对这些必学知识进行深度学习、高质量学习,在学习中绝对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4.上好课关键是注重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先说课前,提高课堂质量的基础是教师课前注重五大认知:一是认知人性与学生;二是认知教育与教学;三是认知社会与生活;四是认知交往与关系;五是认知教材、课标与课程方案。教师在课前应该有规范地高质量备课,写好教案,真正做好上课准备。再说课中,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课中注重五大环节:一是破题,精彩揭题、激发兴趣,提升学生的关注度、参与度与有效度;二是新授,内容清晰、条理清楚、突出重点(把握基础点、有效解决重点、准确把握难点、辨析交叉点、拓展创新点),通过“8+1”(导、读、思、查、议、展、评、检+用)的高效课堂方法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三是总结,教师引领学生反思与总结,师生共同感悟重点与难点;四是训练,指导学生课内进行课业体验训练,铭记于心;五是作业,指导学生课外学业拓展,知识延伸。最后来说说课后,课堂质量的持续提升要求教师课后注重五大修炼:一是坚持读书、善于输入;二是坚持思考、善于加工;三是坚持科研、善于输出;四是坚持交友、善于拜师;五是坚持反省、善于创新。不会上课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不会上课的书记、校长也很难成为好书记、好校长。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业务部门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如何真正提高课堂教育质量,正确理解“双减”内涵,哲学里有“减”必有“加”,认真探讨,到底应该“减”什么?怎么“减”?为什么“减”?“加”什么?怎么“加”?为什么“加”?学校应相对统一课堂教学的规范管理工作,加强培养教师的备课能力与书写能力,只有提高课堂教育质量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