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后存在的问题

2.调整后存在的问题

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两轮调整的最终目的都是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某些地方政府“断章取义”式地引用国家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指导性文件,从而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布局调整后,学校服务半径过大,农村中小学生遭遇“上学路漫漫”的困境。由于离家较远,学校拥有的校车常常因为数量不足、车况不好而难以满足需要,许多家长不得不每日接送或直接安排学生寄宿。

二是布局调整后,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上涨、负担加重。“负担”既包括学生家长要承担的心理负担和体力上、时间上的付出,还包括日益加重的经济负担,如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多项支出急剧攀升,义务教育的私人成本大大增加。学生辍学比例在经济困难家庭中有所上升。

三是布局调整后,学校管理难度增加,教育质量难以保证。这主要表现在保留的学校接纳了撤并学校的班额,但本校的教学条件未能获得与生源增长相适应的改善,难以支撑高质量的教学。

四是布局调整后,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生源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班额的出现,不合理的师生比使得教师疲于应付日常繁重的教学工作,根本无暇开展职后研修,师资素质难以提升。

五是布局调整后,国家、集体财产蒙受损失。由于学校合并,原学校便面临着原有功能丧失的处境。不能搬迁的校舍和设施被荒废,处于闲置状态。而已经被利用的,也存在分配不明的问题,它们大多被村委会征为办公用地或者承包给个人进行养殖甚至作为村民的娱乐休闲广场,造成资源浪费。

六是布局调整后,部分学生发展受到影响。由于距离远、农村交通路况不好,学生在上学途中会面临着很多人身安全风险,许多低年级学生不得不选择住校。过早地离开父母不利于其性格养成,容易造成情感疏离、性格孤僻,出现心理问题。

七是布局调整后,乡村文化遭到侵蚀。对于村民来说,学校不仅是作为一种实体的存在,还能够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朝气和活力,感受到先进文化的引领,感受到村落的团结氛围和凝聚力。大量撤并学校对当地居民的心理感受造成了冲击。学校的撤离还导致了乡村居民生活意义的缺失。布局调整后,学校被撤并了,许多孩子不得不选择住校上学,从此远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乡间的自然野趣、民间的故事传说、丰富的节日活动和热闹的气氛、村民间的熟识与亲切感都逐渐成为一个历史的记忆,乡村社会文化对他们来说逐渐变得疏远与陌生,乡村教育开始摒弃乡村文化生活经验向城市化迈进,乡村学校内含的文化传承功能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