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减量增质取得了较好效果,且小学整体上好于初中,但少部分学校改观不大

(四)作业减量增质取得了较好效果,且小学整体上好于初中,但少部分学校改观不大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学校健全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作业管理机制,对作业改进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作业管理上做了很多尝试:一是减少作业数量。落实《意见》中“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的规定,超九成学生能够或者基本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二是创新作业形式。学校根据学生、学段、学科特点,合理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跨学科综合性作业,避免机械、无效训练。三是合理控制作业难度,不超过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四是将作业设计纳入校本教研,努力提高作业质量。五是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对学生进行作业指导。六是认真批改反馈作业。教师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并采取集体讲评、个别讲解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及时反馈。七是实行作业公示制度,接受各相关方面的监督。八是推进“智慧作业”,开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作业质量的尝试。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全省优秀作业征集评比活动,既是对作业改革的一次阶段性检阅,也是吹响进一步深化作业改革的号角。

作业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图3-1-4显示:30.5%的教师认为“双减”后作业有了实质变化,量少质优;56.8%的教师认为“双减”后作业有一定变化,作业量减少了,二者合计87.3%。相应地,学生睡眠、运动、阅读、闲暇时间增加。睡眠充足,学生课堂精神状态向好,有57.2%的教师认为“双减”后学生课堂精神面貌有所改善或“明显更好”;适当运动,让学生身心更健康,体力更充沛;有点闲暇时间,学生可以“发发呆”,周末生活内容更丰富,亲子沟通更多;阅读量增加,学生得以关注课程、分数以外的东西,由“以教材为世界”转变为“以世界为教材”,全面发展的理念正在逐步得到落实。

但作业改革工作也存在参差不齐现象,有12.7%的教师表示作业基本没什么变化或者完全没有变化,如图3-1-4所示。

图3-1-4:“双减”后作业环节有无实质变化

为检验不同学段教师“双减”政策实施后限制作业时间、公示作业、优化作业批改方式等作业管理情况,我们将教师任教学段与作业管理进行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学段教师在作业管理上有统计学差异(χ2=259.491,P<0.001),具体表现为:认为作业管理没有什么变化或者完全没有变化的,初中教师(21.9%)显著高于小学教师(7.4%),原因可能在于初中学段的教师受“中考”压力的影响,落实“双减”下的作业管理难度更大。如表3-1-4所示。

表3-1-4:任教学段与“双减”背景下作业管理的交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