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2025年10月13日
3.对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首先,各级各类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体的动力不足。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着眼于人才培养和受教育者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等建设主体的深度参与,才能切实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质量,发挥思政课在各个学段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然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效果需要以育人的成效来衡量,而育人成效又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评价过程,必然导致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的评价难度加大。因而,与其他主体相比,判别与认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体的业绩缺乏现时性,在学校考核、晋升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使得各级各类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体的动力不足。其次,缺乏从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上认识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能力。中小学思政课在学段上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的全过程,其课程目标要求在小学阶段注重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突出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而每一阶段的目标要求都是通过课程来达成的。但在调研中发现,由于主观认识偏差,中小学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政课建设进程较为缓慢,部分学校采取了一些行动,把思政课建设列入重点内容,高中阶段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开设“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课程,初中、小学阶段结合校本课程、兴趣班开设思政类选修课程。最后,对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规律把握不够充分。新形势下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出现了新变化,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围绕着这些新变化而创新发展。但在实践中,有的思政课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不能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研究新问题、制定新措施、拓展新思路,一味强调学生的受教育者角色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工作机制运行不顺畅、创新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