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整后的成效

1.调整后的成效

(1)为实现教育公平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经过两轮布局调整,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教育资源得到优化,这为实现中小学布局均衡化、办学条件标准化,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2)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布局调整前,农村中小学校分布过于分散,学校规模小,器材缺少,恶劣的办学条件无疑会影响师生发展。经过两轮调整后,学校的规模较之以前更为合理,在相同的人均成本条件下,合并后的学校可以用较高的经费购置好的教学设备、开设更多的有益课程、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教学科研,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3)助推了各地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化进程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带来了契机和机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出现的“向市区和中心镇聚集”的结果又有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学者指出:“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布局结构和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这是教育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措施之一。”

(4)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经过两轮调整,撤并关停一些学校后,原有的师资得到了整合。调整后的主要学科由相对固定、对口的同学科教师授课,改变了以往一个教师教授多个年级多门课程的现象,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为进一步保障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