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实践育人课程,需要通过评价来检验其具体实施的效果。缺乏评价引领的劳动教育,如同无“帆”之船,既缺乏行进的方向,也缺失相应的动力。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对劳动教育过程进行监测、对劳动教育成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促进教师及相关部门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是进行劳动教育理念探索、创新劳动教育路径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的重要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教育更多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更多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上。因此,在对劳动教育的评价上,不能仅仅以结果作为评价导向,应更注重评价的过程。鉴于学生的行为变化、情感体验是动态的,难以以量化的方法和评分的形式来论定。因此,应将关注点放到劳动教育的过程上来,以学生的“参与式学习”为中心,以劳动课程为载体,对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学习体验开展测评,进行过程性评价。
与此同时,既要强调学生在劳动体验过程中的自我反思,也要重视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与同伴、专家和指导教师间的交流、沟通与反馈,增强教育评价的双向形塑,让学生与同伴、专家和指导教师之间在相互交流、相互点评与相互指导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对劳动经验、劳动情感、劳动态度的自我反思,建构对劳动意义的感悟与总结。
(李润生,南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占莉莉,南昌师范学院江西教育评估院讲师;赵立,南昌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助教;李雯琪,南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附录:
崇尚劳动价值 践行立德树人——赣州市南康区唐江中学开展劳动教育特色做法
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育人作用,赣州市南康区唐江中学坚持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探索了一条劳动教育的新路子。其主要做法是:
一、重构融合,打造劳动教育教学新课堂
(一)在课程中体验劳动价值
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课(综合实践课)纳入教学,学校每天开展劳动实践,实施校内劳动实践、校外劳动实践相结合,其中红色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每学年不少于12学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唐江中学红色加绿色劳动实践》校本课程,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二)以校园活动为载体,收获劳动快乐
学校每年设体育节、艺术节、合唱节、读书节,学生自主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进社区实践活动。各项活动均由学生组织、参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如体育节组织开展“我给运动员做服务”活动,教师节开展“我给老师送心意”活动,用废弃物品制作笔筒送给老师,国庆节开展“我向祖国献礼”制作手工艺品等系列活动。
(三)在校内劳动实践活动中发现劳动的伟大
学校将学生管理一日常规与校内劳动实践有机结合,每日校内劳动实践班级负责维护学校的环境卫生,巡查清理校园内教学楼楼道、走廊、公共卫生区、功能教室等区域垃圾,保证校园干净、整洁。在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扮靓校园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了劳动的伟大。
二、升级赋能,拓展劳动实践载体
(一)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
该校劳动教育设计既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实践,又进一步探索劳动教育与其他各门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在梳理和分析学科核心内容和教学方式中,找到可行的渗透切入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深化经验。让劳动教育发生在每门课的课堂中,学校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学习,使“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真正促进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能力、劳动精神上得到切实的发展。
(二)加强劳动教育载体和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该校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设“劳动大讲堂”,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劳动精神。学校每学期会组织研学活动,满足学生对于农业劳作、加工制造、服务体验、创新实验的系统化劳动实践需求,将劳动教育与红色教育、高新科技、非遗文化、现代农业等相结合,打造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实践课程。
(三)建设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该校在唐江镇马齐坝生态园建立了“唐江中学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每天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基地栽植了多种类的花草、树木,开辟学生劳动实践区域。在基地,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南康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承担养护、种植等劳动任务,学习相关劳动技能和动植物知识。
(四)大力推进社会劳动实践教育
该校联合唐江镇社区、街道及各类公益场所,广泛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加强劳动,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学校组建“唐江中学志愿小分队”,支持学生深入村庄社区、敬老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另外,学校每年都会组织“美丽唐江我践行”活动,通过清理村庄垃圾死角、小广告,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五)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将学生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结合学生在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将具体劳动内容、过程和相关事实材料全面、客观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加强对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
三、家校协同,开辟劳动育人新天地
(一)丰富宣传形式
学校利用家长会、告家长书、学校公众号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重要意义,倡导家长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动手能力,主动参与社会、家庭劳动。
(二)在家务劳动中自立自强
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包括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整理生活物品等,让学生学会照顾自己。教育学生热爱家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积极践行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
(三)鼓励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
学校鼓励家长将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与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等相关劳动文化相结合,与二十四节气、“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中国传统劳动所包含的人生智慧相结合,鼓励家长结合地域特点和新农村建设,倡导学生参与农忙,例如收稻谷、落花生、开菜园等时令活动,提升劳动实践教育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