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教师对教育质量观的理解较为到位,但对如何实现“减负增效”表现出一定的困惑

(一)校长教师教育质量观的理解较为到位,但对如何实现“减负增效”表现出一定的困惑

“双减”政策的根本要求是减“量”不减“质”,减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坚持质量导向,与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因此,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就显得尤为重要。质量观,直接影响校长的管理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本次调研以对“质”和“效”的理解为二级指标,测查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对“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质量观的理解。

对“质”的理解。“双减”是要“把学生从机械作业、重复作业、强化训练、题海战术、纸上功夫、唯分数、唯升学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1]它不是要降低质量,恰恰相反,它要求更高质量。对此,超八成校长、教师表示认同,认为“质”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只是“智育”中的分数提高。从身份来看,校长的认同度略高于教师;从学段来看,小学教师的认同度略高于初中教师;从学校所在地来看,乡村、城市教师的认同度略高于县城教师。如表3-1-2所示。说明校长、教师对质量观的理解逐步走出原来的“教育=智育=分数”“分数至上”“分数崇拜”的思维定势。虽然实践过程中“实然”与“应然”尚有一定差距,但经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长期推动,特别是“破五唯”“双减”等政策的大力度宣传、实施,校长、教师的教育质量观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不太认同甚至完全不认同这个命题的校长、教师比例也不低,基本上在15%以上。

表3-1-2:教师身份、任教学段和学校所在地与对“质”的内涵的理解交叉分析

对“效”的理解。“双减”不能以降低教育质量为“代价”,不能为减负而减负,恰恰相反,应该是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通过“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而提质增效,事实上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表3-1-3所示,近三成校长、近四成教师认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即“减负不减质”)是相互矛盾、难以“兼容”的。将教师身份、任教学段和学校所在地与对“效”的内涵的理解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完全不同意”减负与提质相矛盾者,校长占比最高,为38.4%,比教师高出12.7%。至少说明两方面情况:一是校长的教育思想理念、对减负增效的理解更到位;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有效益无效率”,我们所谓的“质量好”其实就是“分数高”,而这个“分数高”很大程度上是依靠“5+2”“白+黑”加班加点、恶性补课得来的,效率极低。所以,面对“减”量而“增”质、既要有效益更要有效率的质量要求,许多校长、教师感到困惑、迷茫和不自信。

表3-1-3:教师身份、任教学段和学校所在地与对“效”的内涵的理解交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