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特教规律,提升特殊教育的温度与魅力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对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创新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以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助力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一是遵循特殊教育规律,完善特殊教育专业发展体系。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残联、卫生、民政、财政、妇联等部门组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研究解决特殊教育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身体状况、接受教育的能力和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能力进行评估,健全残疾儿童入学准入、转学机制,完善教育安置办法。依托省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统筹全省特殊教育资源,提供特殊教育指导和支持服务。对建立的市、县市区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提供特殊教育指导和支持服务。加强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庭在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和康复中的作用。发挥村委会、居委会在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信息收集、送教上门、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支持作用。二是坚持“五育”融合发展,突出立德树人实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应以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为根据,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改革课程和教学方式,发展素质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对于特殊儿童少年,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在培养残疾人的基本道德素养、民主法治意识、环保意识等基础上,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坚定残疾儿童少年的政治与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强化教育引导、情操陶冶、实践历练,注重知行合一和品行养成,培养他们不畏残疾、自强不息、砥砺前行、乐观向上、活出自我的心态。三是推进标准化建设,全方位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各地应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针对不同残疾类型、不同残疾程度的残疾儿童少年,建立特殊教育评价体系、特殊教育学校评价体系,以评估标准引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质量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级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标准,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应建立适合残疾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随班就读质量考核评估体系,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完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支持服务标准,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生活质量。四是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健全待遇保障体系。首先,要扩充特殊教育师资,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和待遇保障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在薪酬和职称评聘上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权利。其次,要推进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探索特殊教育教师创新性培养模式,拓宽渠道、吸纳社会资源开展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再次,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工作,围绕特殊教育师资发展重点建立并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制度,开展培训资源库建设,保证培训的持续长效发展。最后,应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入职教育,增强新入职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恪守“师德为先”的原则,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