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牢三个阵地

(三)抓牢三个阵地

1.课堂教学。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一项不进课堂的教育改革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一是健全教学管理规程。“抓常规,常规抓”,不管怎么创新,基础的东西不能削弱,要下大力气抓备课的常规、课堂教学的常规、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常规、复习巩固的常规、考试评价的常规等,只要过程走得扎扎实实,结果一般都不会差。二是重视思维能力培养。教学不是简单地把现存的知识(公式)教给学生,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要学习陶行知“五大解放”的思想,逐步改变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从“解答”问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三是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改变由“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两眼一睁,开始竞争”畸形的应试文化带来的学生“有同桌无同学”的局面,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学习共同体建设。四是强化多种感官刺激。“你听你忘记了,你看你记住了,你做你学会了”,要改变“我讲你听”单一的听觉感知,综合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感知,使所学知识记得更牢、更持久。

2.作业改进。在各地作业改进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和反馈等环节。当前特别需要注意,一是不搞“齐步走”。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因人而异,体现分层、弹性、差异、个性的要求,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二是因科而异。各学科组应出台高质量作业设计标准,研发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校本化作业,指导教师由原来的以教师用教材“教”为主转向以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的“学”为主。为此,教师要吃透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版),了解其主要内容及变化,据此有效把握教材中知识的关键点、问题的兴趣点、文本的疑难点、思维的发散点、内容的矛盾点、认知的模糊点,布置带有学科特点的作业。三是作业既要“有意义”,也要“有意思”。形式单一的作业容易使学生厌倦,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儿童心理特点设计出新颖、有生活味的作业。四是既要有“静态”作业,也要有“动态”作业。鼓励布置一些需要“动手”的作业,让学生手脑并用,协调发展。五是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家长普遍担心考试少了,如何知道孩子学得怎样,事实上作业就可以替代常规性的考试。北京小学就明确提出“好作业是指向目标的有效评价”,将作业与评价关联起来,从更高的要求上看待作业。

3.课后服务。“用好课后激兴趣”。一是统筹安排,避免“临时起意”。“双减”政策刚实施时,为了使政策迅速落地,各地基本上是“先做起来再说”,活动内容难免“碎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应从整体的角度构建内容体系,避免重复、交叉、不衔接、不连续。二是改善条件供给。争取财政和社会力量的支持,逐步改善课后服务的条件,以满足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活动的需要。三是加强人员配备。吸引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尽可能克服“老面孔”效应。四是创新活“动”形式。课后服务除完成必要的书面作业外,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10]在这个长身体的关键阶段,“动起来,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