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学科壁垒,建构层级式课程体系

(二)打破学科壁垒,建构层级式课程体系

科学化、系统化、高质量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根本保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研发出一套适合本地实际的劳动教育基础教材,学校应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校本劳动教育教材,并鼓励各学科教师积极挖掘所教授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真正做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具体而言,首先应建立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独立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再实现不同学段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譬如对于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来说,以日常劳动为主,以期帮助学生对劳动教育形成初步的认识,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以此形成积极的劳动情感;过渡到初中阶段的学生,应更加侧重其对劳动的体验和参与,以生活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为主,让学生掌握真实生活的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能力。只有对各个学段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设计,才能实现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内容的螺旋上升、循序渐进,保证劳动教育实施形成同质的框架。

此外,建立专门的专家团队和教师团队,同样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要定向研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学科核心素养,打破学科壁垒,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到德、智、体、美之中,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并配套学段课程标准、教材及相关读物,全面、系统地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课程与活动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劳动教育教师技能和课堂教学大赛,开展研究课、观摩课、精品课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并建立起相应发布平台,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专任教师联合教研活动,最终逐渐形成系统有效的常态化教研制度和培训制度,切实全面促进劳动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