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五育”融合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基础教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扎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迎来“五育”融合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1.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智育就是提高才智、发展智力的教育,对智育的重要性与发展路径在此不必赘述。下面着重谈谈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德育为先,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最高目的。将“立德树人”的定位置于“全面发展”之上,这是党的教育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堕落的催化剂;劳动教育没有德育做基础,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教育,充分发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的作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心理教育等,切实突出德育实效。二是强化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体育是用运动的方式对身体进行教育的活动,这种教育既与生俱来,又终生相伴。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主要是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包括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运动能力、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规则至上、拼搏创新等内容。毛泽东曾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看望师生们时,对因体育锻炼少导致的身体健康程度下降表达关切,他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并强调“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话语寄托了对广大青少年“强壮身体、创造文明、改变世界”的厚望。三是加强美育熏陶,提高艺术水平。大家熟知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时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直到两年后的2007年8月3日温家宝总理再次看望钱学森时,他自己回答了“钱学森之问”——“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答案很简单,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结合且并重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杰出人才。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多么富有哲理。科学注重理性,具有抽象性;艺术注重感性,具有形象性。科学依靠归纳与推理,严谨;艺术依靠灵感与想象,浪漫。科学以逻辑思维为主,求真;艺术以形象思维为主,求美。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四是强化劳动技能,加强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教育既是人生第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没有劳动就没有教育,劳动教育不但不会影响智育发展,而且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进“五育”融合发展。我们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新时代我们要重新审视劳动、劳动者和劳动成果,厘清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建构恰当的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模式,帮助青少年逐步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劳动精神。
2.整体式体系化中的变革与发展。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整体式、体系化中的变革与发展。这一阶段的核心内涵是:基础教育全面走向教育现代化,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创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生态。新时代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时代性的新特征,表现为四个“更加”:一是更加注重育人,强化世界观教育。教育的高质量必定是育人的高质量。“育人目标的明确”“育人方式的优化”和“育人质量的提升”等一系列根本性教育问题被着重提出,重新思考。二是更加注重终身,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被置于“终身教育理念渗透和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大背景下重新设计与实施。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力与习惯的人,成为基础教育未来最重要的育人目标之一。三是更加注重智能,强化人工智能教育。由人工智能催生的智能时代,带来“智能教育”“智能学校”“智能课堂”“智能教师”,一个走向智能、基于智能、在智能之中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已来”。四是更加注重融合,通过融合协同育人。既有德智体美劳的融合发展、公平与质量的融合朝向优质均衡发展,也有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的融合,如普职融合,还有线上线下形式上的融合,“混融教学”成为大势所趋。这些特征并非割裂的存在,而是一个围绕着育人的内在整体:在终身育人、智能育人、融合育人中走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定是在整体式、体系化中的变革与发展,是一种新体系。这个新体系就是以“五育”融合为支点或杠杆的全面培养新体系。
3.助力全面培养体系高质量构建。“‘五育’融合、协同育人”已成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传统育人方式的弊端就是“五育”没有并举、融合、共生,出现“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与各育之间彼此分离等痼疾,导致“片面发展、片面育人”的问题。“五育”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可以助力全面培养体系的高质量构建。除了解决办学条件、治理方式、动力体系等约束外,在过程中通过“五育”融合找到全面培养体系的着力点或发力点。一是突出整体。所谓“整体”就是要打破传统“加法思维”,避免将各育简单叠加,转而在整体的框架内以及“五育”相互关联的层面上全面思考并整体设计各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整体评价是“关键中的关键”。如对劳动教育的评价不能只评价劳动教育本身,还要考虑劳动教育对德育有何推动,对智育有何促进,对体育有何发展,对美育有何影响。“五育”融合与全面培养体系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整体”,将“五育”融合内置于全面培养体系的核心。二是突出融合。这是基于“五育”融合的全面培养体系之构建所需要的“融合”,涉及多种维度多个层面:既有发展目标上的“公平与质量的融合”走向“优质均衡”,也有不同教育主体的“家校融合”,还有各种教育力如“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力的融合”,更有不同教育空间、场域和媒介如“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合”。我们要建构的全面培养体系是“全面融合的体系”,这是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三是突出过程。“融合过程的高质量”是重中之重,关注焦点是高质量的实施过程和高质量的融合过程。它将同步带动评价对象的重大转向:以“五育”融合过程为对象的评价,成为高质量全面培养体系的评价重心。四是突出治理。“治理体系”与全面培养体系存在内在关联,“教育治理体系”是嫁接“融合体系”与全面培养体系的桥梁和中介。“融合”和“全面”都契合了“治理”的本义,多元主体、多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交融或互动关联,都需要通过相适应的治理体系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五育”融合撬动下的全面培养体系的建构过程就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五是突出机制。无论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五育”融合,还是作为一种发展目标的全面培养体系,最终都要凭借“机制”来落地生根,尤其是基于“五育”的“融合机制”和“治理机制”。它要回答并解决具体微观的问题,包括建立基于“五育”融合的工作系统;促成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联和相互作用;探索基于“五育”融合的育人质量评价新机制。六是突出主体。“五育”融合的实现有三类主体的作用至关重要,即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和教师,他们都要面对来自“五育”融合的新挑战。领导、管理和教学挑战预示着另一场重大转型或转向的到来:教育行政干部培训、校长培训和教师培训将全面转向“五育”融合,整体置于全面培养体系的大背景之中。它意味着“全面培养学生”需要基于“五育”融合的理念和目标,从“全面培养教育行政干部提高教育行政干部的管理能力”“全面培养校长提高校长管理素质”“全面培养教师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开始。七是突出实验。以“五育”融合为根基的全面培养体系的建构是一种全新探索,只能通过大量艰苦的融合实践摸索成型,包括“以劳带全”的新劳动实验,“以体带全”的新体育实验,“以美带全”的新美育实验,“以德带全”的新德育实验,“以智带全”的新智育实验等,并在实验全程中广泛搜集多种数据,建立数据库,为各个层面的“五育”融合实践提供大数据支撑。这些“突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也表明通过“五育”融合来构建全面培养体系是一个持久战,需要改革者和参与者保持足够的专心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