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教育投入,做到优质均衡发展
2025年10月13日
(二)加大教育投入,做到优质均衡发展
2021年,教育部部署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要求义务教育发展实现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这是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一次重大升维,更是一次辉煌进步。面对江西省初中教育大班额问题依然难以彻底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分配不均,择校依然较热以及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亟待提升等实际情况,必须举全省之力,真正落实“三个优先”: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当今教育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及地方各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赠、集资办学经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杂费,以及其他教育经费。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经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以及其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各级政府要采取多途径切实加大教育投入,新建扩建学校、增加学位化解大班额、增加教师数量、增加教育教学设备等,切实推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优质均衡包括“三全均衡”,即全要素均衡、全过程均衡与全方位均衡。具体来说,“全要素”的优质均衡是指教育要素的发展性均衡,公平与正义是核心价值,即发展规划、学校文化、德育工作、教育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发展、教育评价、质量保障、学校管理等要素都要优质;“全过程”的优质均衡是指教育发展过程的受益性均衡,质量与品质是关键指标,即入学机会、教育过程、资源应用、教育结果都要优质;“全方位”的优质均衡是指教育发展空间上的一体化状态,个性与卓越是理想状态,即区域、城乡、校际全空间一体化上都要优质。总之,优质均衡作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旨归,追求的是品质、个性与卓越,最终亦是教育公平乃至社会正义的价值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