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方政府

2.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身处其中,能够更加准确和详细掌握本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的情况,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具体措施,贯彻落实上级政府下达的指令。

(1)配合上级工作。地方政府首先要深刻理解、准确领会上级政府在原则上的要求,随后再因地制宜地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应该将布局调整工作和本地教育发展规划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科学规划、统筹思考,整体推进。

(2)落实学校局部调整任务。地方政府在制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初步拟定方案的可行性。地方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理性选择布局调整中心学校。中心学校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重要衔接点,在考虑中心学校选址时要考虑地价、交通成本及安全、容纳能力、城乡统筹等问题。二是加强布局调整后的配套工作。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并不是一味地撤并,而是通过科学规划,进行优质资源的聚集和整合。调整后,地方政府应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配套政策设计,以便布局调整后的各类学校能够有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

(朱晓颖,南昌师范学院教务处负责人,教育培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刘旺勤,南昌师范学院教学运行科科长)

【参考文献】

[1]和学新.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关于我国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01):18-22.

[2]庞丽娟,韩小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学报,2005(04):90-96.

[3]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6(04):1-6.

[4]范先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J].教育与经济,2006(01):26-29.

[5]吴宏超.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困境与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135-139.

[6]罗银利.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7]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原因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127-133.

[8]周芬芬.效率与公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冲突与协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9]郭清扬,王远伟.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总体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71-77.

[10]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08):16-18.

[11]万明钢,白亮.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2009(06):37-40.

[12]程斯辉,王传毅.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10(02):1-4.

[13]谢秀英.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集体非理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04):9-12.

[14]曾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5]叶庆娜.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评价:家长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2(24):14-18.

[16]曾国华,吕超.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十年考[J].中小学管理,2013(02):14-16.

[17]周洪新,徐继存.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的乡村文化危机与反思[J].理论学刊,2014(09):104-107.

[18]陈坤,秦玉友.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挑战及应对[J].教育科学研究,2020(09):16-23.

[19]丁若兰.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02):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