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协同育人机制
教育并非仅凭学校之力就能完成。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多方共同协作的力量。近年来,我省各地各校积极探索推进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协同育人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等问题。特别是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界限不清、职责不明,成为协同育人实践中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家庭教育质量缺失问题。在党和政府的统筹下明确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职责,各方密切配合,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是增强育人合力机制的关键。
1.党委和政府充分发挥其统筹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科学教育观念,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委和政府应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专业支撑,营造良好氛围,坚持育人为本,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入落实“双减”政策,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推进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2.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第一,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全面掌握并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有关情况,通过家庭联系册、电话、微信、网络等方式保持与家庭的联系,认真落实家访制度。第二,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要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责,发挥其专业指导优势,将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水平与绩效纳入教师考评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积极开发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资源,回应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要提供具体指导,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孤儿和特殊家庭儿童等困境儿童,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桥梁作用。第三,要用好社会育人资源。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强化实践育人,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资源目录清单,开展少先队活动、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志愿服务、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研学活动等,有效丰富学校课堂和课后服务内容,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3.家长切实履行好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第一,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强化家庭是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班主任的责任意识,注重家风建设,注重培养子女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健康身心,掌握正确家庭教育方法,对子女要多陪伴、多关爱、多尊重、多理解,平等沟通,严慈相济,留守儿童家长要定期与子女保持联系,给予关心关爱。第二,主动协同学校教育。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互动活动,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主动参与家长委员会有关工作,积极配合学校依法依规严格管理教育学生,及时主动与学校沟通子女在家中的思想情绪、身心状况和日常表现,形成良性双向互动,引导子女完成课业任务,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防止网络沉迷,按时就寝,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第三,引导子女通过参加社会活动认识社会。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大课堂对子女教育的重要作用,利用节假日、休息日等闲暇时间偕同子女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文明实践、社会劳动、志愿服务、职业体验以及文化艺术、科普体育、手工技能等实践活动,帮助子女更好地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素质。
4.完善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机制。第一,完善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重要内容,积极构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家长学校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重点关注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特殊家庭儿童。面向学生家长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积极发挥指导作用。第二,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城乡社区要面向小学生积极开展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各类教育基地都要面向小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第三,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大网络有害信息、网络游戏沉迷、不良网络行为治理力度,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清朗社会文化及良好网络生态。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学校安全工作机制,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强化安全风险防控。深化各类校外培训治理,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