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视为一个孤立的问题,忽略了其整体性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涉及多方情况的整体性工程,具有较为明显的复杂性特征,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错误地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视为一个孤立的问题,甚至简单地等同于对区域内相似或相近的学校做“合并同类项”式的加减法,忽略了这项工作的整体性。
首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整体目的是在保障每个农村儿童能够得到教育机会的前提下,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优化与整合,最终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需要整体考虑当地社会、地理、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有的地方一味强调撤减,只在乡镇开设中心学校,严重忽略了边远地区人口密度小、地势复杂等客观因素,致使许多偏远农村、山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极为不便。有的地方大力兴办寄宿学校,致力于使所有学生从小学阶段就统一寄宿学习,却缺乏对乡镇财政力量、农民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及儿童低龄寄宿自理能力等的深入了解与认识,从而导致“半拉子工程”大量存在——只有学生宿舍,没有食堂、澡堂和厕所,也根本没有考虑寄宿管理人员的定岗定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