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开拓创新——加强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基础教育的评价路径,这是基础教育最坚实的发展动力

(七)坚持开拓创新——加强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基础教育的评价路径,这是基础教育最坚实的发展动力

坚持开拓创新,是新时代干事创业之常态,也是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五育融合、全面育人关乎国家的教育战略,也关乎人的生命与灵魂。近年来,我省基础教育注重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基础教育的评价方式,在提升智育水平的同时不断突出德育实效,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使全面育人实践探索取得较大突破。

1.高度重视德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全省基础教育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强化对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结合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启智润心、入脑入心。江西首创“红色、古色、绿色”三项文化教育,广泛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全省同上一堂思政课”“每月同上一堂课”等系列德育实践活动,推动全省中小学开齐开足红色文化课程,充分彰显国家意志和地方特色的有效结合。在2020年新冠疫情背景下,全省积极利用中小学“复学第一课”战“疫”先进典型教育等“活教材”,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首创“线上云游、线下研学”双平台红色育人新模式,并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2021年,积极开展“建党百年”、“四史”学习、“红色研学”等系列实践活动,举办全省中小学生党史暨“红色文化”知识专题竞赛,共有525万中小学生参与线上竞答,答题人次达830万,参与率超过75%,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效被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相继报道。建设全省首批省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组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推行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德育质量提升,让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体与美的育人价值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挖掘。自从体育测试成绩被计入中考成绩以来,体育考试项目不断优化,分值不断加大,体育日益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的重视。2021年江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顶层设计,为进一步做好全省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围绕“学游泳、防溺水、强体质”目标,聚焦学生体质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游泳教育试点工作行动方案》,以开展游泳教育为抓手,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提出到2027年在全省中小学全面开展游泳教育的工作目标。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省中小学体育美育“晒课表”活动,建立体育美育课表网上公示长效机制,对全省中小学体育与美育开课情况进行明察暗访,为开齐开足体育与美育课提供了制度保障。江西体美育人价值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充分挖掘,体育与美育成效逐步显现。

3.劳动教育促进“五育”融合与学生全面发展。面对实践中普遍存在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研究中被虚化、在教育中被边缘化以及不少教育者误认为开设“劳动课”会耽误正常智育时间的现象,省委省政府2020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让劳动教育贯通各学段,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学校把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依据学段特点、办学特色、专业要求等,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的劳动教育课程,帮助大家深刻体会到加强学生劳动教育不仅不会影响智育,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提高智商、情商、逆商,塑造美德,增强体质,提升美感,促进“五育”融合与学生全面发展。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与南昌师范学院教育评估院共同编写了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用书《劳动实践》(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得到了江西人民出版社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对劳动教育给予了极大帮助。全省共评选出156所中小学校(幼儿园)为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推动全省劳动教育广泛深入开展。九江市湖口四中在劳动教育中把“一湖三园”作为劳动教育基地,每周安排劳动课,发动教师、家属、园艺工作者为劳动课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养鱼、种菜、种花、种果树,取得了良好的劳动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