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切实规范办学行为

(五)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切实规范办学行为

有序扩大城区学位供给。各地要统筹兼顾城镇化进程,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要求,完善区域内学龄人口动态监测机制,抓好大数据监测,摸清底数,精准查找并解决大班额问题。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引导学生合理流动,合理划分学区,严把入学和转学关口,规范招生制度。根据义务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和财力状况,优化完善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在不产生新的大校额的前提下新建、改扩建必要的义务教育学校,满足城区学生入学需求。抓好问题整改,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督导检查,在网络平台建立班额查询小程序和监督反馈通道并形成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初中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划片区招生、阳光招生等招生政策,全面实行平行编班,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控制学生随意流动。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做到“校校都有升学指标、生生都能公平竞争”。

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要求。在开齐课程上足课时的基础上,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模式构建为突破口,打造高效课堂,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编写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课程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面实施《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劳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水平和应用水平。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办法,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初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组织力量定期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初中教育办学质量。

持续加强初中控辍保学。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依法入学责任。加强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依法保护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良好氛围。严格学籍管理制度,建立初中教育入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学段、重点群体失学、辍学情况监控,确保适龄少年全部接受初中教育。

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根据五项管理与“双减”政策的相关规定,建立学校责任督学制度,严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不随意增减课时和提高课程难度。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统一组织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专项行动,打击取缔校外非法培训机构,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多措并举确保学校安全,形成政府、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社会“六位一体”的校园安全工作合力。一是组织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各级政府成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实行局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做到层层压实责任,形成完整严谨的校园安全组织体系。二是制度体系建设全面加强,落实包保制度、台账制度、例会制度、“清单式”制度、应急演练制度、整改制度,使校园安全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三是防控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在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安全防控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利用好心理健康室,发挥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特别对离异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四是安全教育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在学校普及安全教育教材、开设安全知识课的基础上,开展安全讲座、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并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校车应急疏散演练等实践性安全演练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五是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克服财政资金紧张等困难,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在校舍安全建设、学校食堂建设和校车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有效改善了全市校园基础设施条件,切实提升了校园安全保障能力。六是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依法管理、以责管理、量化管理、属地管理和合作管理,并组织卫生、公安、消防等部门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校园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防控网络。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接过“接力棒”,就要跑好“接力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营造良好教育新生态,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守住底线,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