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两大主体
教师。一是尊重教师的选择权。如前所述,多数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后服务,他们认为这是教书育人职责所在,也是支持学校工作所需,但一些教师有身体的原因,家务负担的原因,需要学校综合考量,灵活对待,“部分学校忽视了教师的自由选择权,强制将课后服务转嫁为教师的义务负担”,[9]使教师在多种角色扮演中身心疲惫,陷入“两难境地”。二是落实“弹性上下班”制度。虽然这会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一些难度,但不能因为它难就不去落实。一些地方进行了探索,经验可资借鉴,比如浙江金华市武义县武川小学给每名教师发放“时间银行储蓄卡”,将晚托服务时间折算成时间积分,用储蓄的时间积分兑换零星小假。三是创新教研活动形式。教研活动尽可能少占用18:00以后的“下班时间”,或双休日“休息时间”,要创新教研形式,以学科为单位,每周空出半天时间不排课,便于开展集体教研;探索线上教研的新形式,打破时空局限,甚至打破学科、学段、主体等界限。四是保障教师享有获取相应报酬的合法权益。部分学校仅将收取的课后服务费中的很少一部分发给教师,大部分截取用于学校建设,应落实《意见》中“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的要求,保障教师获得合法额外劳动的报酬补偿权益。
学生。一是强化自主学习。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应以人为本,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激发学生发挥主动性为根本方法,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根本目的。让学生葆有参与学习的兴趣,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拥有持续学习的志趣,相反,当学生的学习“不在状态”时,简单硬灌、大水漫灌是没有用的,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都是很好的说明。二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现在往往就学习谈学习,就分数谈分数,过于功利,事实上,非智力因素没有培养好,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走不远的。所谓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责任感、世界观等。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说:“如果你想要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他们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大海的渴望。”当学生没有强烈的动机、抱负、渴望时,是很容易对学习望而生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