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辅导教育的形式化问题

(二)学校心理辅导教育的形式化问题

绝大部分小学都开设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设立了小学生心理顾问和咨询中心,但不少学校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依然不够,这项工作形式化倾向比较严重。主要原因:一是重视程度问题,有些学校领导教师对此项工作不重视,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象征性的教育工作;二是师资队伍问题,有些学校师资数量严重不足,有些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失,使得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单一,教育效果不佳。当前我省虽然已经具备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基本共识,但对于开展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的基本标准还不一致,教育的理论框架相对模糊。理论指导的缺乏导致学校与其他社会团体和组织在开展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的过程中缺少强有力的教育理论和技术支撑,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由于当前担任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一直把心理辅导活动课当作文本课程,容易按照道德与法治课的模式去操作,忽视了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也有些教师将心理教育辅导课当作班会课、谈话课,以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可以了,且不谈两者之间在课程功能、课程内容、实施形式、操作技巧上存在许多区别,仅是操作不当就有可能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