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式促进普职融合的深入开展

(四)多方式促进普职融合的深入开展

做好普职融合的试点、总结、推广工作。南昌市作为江西省普职融合首个试点设区市,要为全省普职融合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在试点中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设计,解决普职融合中涉及的关键问题和重点问题。各地也要积极探索普职融合的实现路径和模式,比如支持普通高中开展普职融通班,借助普通高中特色班优势扩充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支持普通高中班与中职班广泛开展普职融通联合培养,同步交叉开设部分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普高公共文化课程等。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路径,为在全省广泛推进普职融合奠定基础。

探索普职融合的有效模式。综合其他省份的实践,普职融合的主要模式有校际合作模式、综合高中模式、校内课程渗透模式。对省内校长教师的调查显示,校际合作模式是当前大家最为推崇的模式,其次是综合高中模式。但这些模式在实践中具体怎么操作、需要哪些条件、要解决哪些问题等需要试点和探讨。2021年,南昌市选定第十八中学和第二十三中学为首批普职融通班试点学校;南昌汽车机电学校与南昌市第十六中学合作试点普职融合联办班;九江市柴桑区委、区政府将原柴桑区综合高中、柴桑区职业高中和柴桑区职业教育中心重新整合,组建柴桑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高性质、普高办学模式)。这些探索和实践必将为我们开展普职融合提供有效的借鉴和经验。

抓好普职融合的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普职融合能够实施和确保成效的关键,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向联通的“桥梁”,也是普职融合育人模式实施的保障。在课程建设中,要运用“整合”和“渗透”的思想整合各方课程资源,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资源互通统整、共建共享。目前,在普职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大多的课程资源还处于简单的“嫁接”或者“移植”的状况。为此,一方面以普通教育技术课程资源不足为切入点,整合普高职教的课程资源,达到课程资源集约化和最优化的目的;另一方面,鼓励学校之间联合研发体系化、本土化的新课程体系,探索普职融合的特色课程,注重课程资源的内在融合。

完善资源共享发展机制。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各有自己的优势资源。因此,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是弥合差异、实现共赢的有效途径。与中职学校相比,普通高中文化课程强、技能课程弱,学生可以根据计划在不同学校之间交叉选课、学分互通。普高的教师文化功底比较深厚,擅长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而职校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擅长操作技能课的教学。为此,可以建立专门的教师团队,让一些优秀教师每周有固定的时间走出本校进行跨校指导,从而实现师资共享。普高的实验室基础较好,职校的实训基地强大,可以允许向其他学校的学生开放,以实现教学设施设备共享。

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普职融合类学校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要和我省乃至全国的产业结构需求基本匹配。因此,在普职融合学校的课程与专业发展方向的导向上,要有全省一盘棋的思想,既要结合地方特点,也要与全省布点相协调,合理平衡学科需求。课程除了对接更高一级的高职类专业学习,也要衔接综合性大学技术性、实用性工科类专业,为更高一级专业人才发展形成一条良性的发展通道。这样,普职融合既能助力学生学习文化和专业技能,也为学生发展和就业提供了保障。

(任春亮,南昌师范学院教授;刘其先,江西省信丰县第二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