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开展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是落实中央“双减”目标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行课后服务“一校一案”,全面落实“两个全覆盖”(城区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和服务时间保障“5+2”模式等要求。统筹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高质量开展,重点抓好课程建设、师资配备、机制保障等重点工作,深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由“全面覆盖”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努力提升课后服务“含金量”,把课后服务作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的重要途径。
1.完善课后服务监督管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学校管理范畴,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明确要求,落实责任,加强对课后服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学校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和学期、学年计划,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合理安排学习及作息时间,努力创新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并进行规范管理。
2.多措并举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要根据学校实际与学生需求,进一步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课后服务内容体系。课后服务工作应加强探索,敢于创新,在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上下功夫,要以丰富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与良好的习惯为出发点,兼顾学生在体育、艺术、人文、科技等各方面的学习需求,配合一定比例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课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为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长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健全课后服务质量考评机制。为了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要充分借助一切有利力量与积极因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对第三方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资质要求作出明确规定,设置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审核准入程序,建立健全对第三方机构的课后服务质量考评机制,探索与学校、家长建立对第三方机构的公平、公正、专业的综合监督、检查、评价体系,以学期或学年为考评阶段,设置动态奖惩激励制度,奖惩分明,有效保障课后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