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优化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评价方式,解决“怎么评”的问题

(三)探索优化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评价方式,解决“怎么评”的问题

1.评价程序的设置

制定实施意见。制定《关于高校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意见》,下发至各高校。每年年初,研究制定当年度考核评价办法,确定党建工作责任制评价的具体内容、程序和方式。

成立评价机构。上级组织牵头成立评价领导小组和执行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协调,执行小组负责制定当年度的实施方案,遴选并组建若干专家团队,与各高校进行沟通联络,协商确定评价的具体时间和方式。

确定评价方案。执行小组制定评价的实施方案并及时通知各高校,然后根据实际确定专家团队负责评价的具体高校,指定每组专家团队的具体负责人,同时为实施评价做好其他各种准备工作。

组织实施评价。各高校根据实施方案首先开展自评,撰写自评报告,同时安排普通党员和群众参与评价,安排专人负责群众评价的统计工作,并将原始材料和统计结果交上级组织。高校根据时间安排迎接专家团队进校接收现场评价。

总结反馈结果。上级组织根据高校自评、群众评价和专家评价结果,对评价情况进行汇总,去伪存真,审核平衡,作出终结性评价,向高校组织部门反馈评价结果,通报有关情况,最后由上级组织将评价材料整理归档。

2.评价方式的选择

述职评分。将党建工作责任制评价与高校领导班子考核、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一把手”述职等工作“化多为一”,将自我评价和群众评价有机整合。在述职报告的基础上,普通党员和群众代表结合实际掌握情况进行打分。

网上评价。将评价指标上网,以网络为媒介进行评价。除了普通党员和群众代表参与外,其他师生也都可以参与,提高评价的可信度。由于需要进行系统开发与建设,因此网上评价的前期投入成本较大,需要上级组织统筹规划。

个别访谈。个别访谈应该主要应用在专家团队进校评价时,随机选择师生代表进行访谈,听取对学校完成目标任务和履行职责情况的真实评价,了解掌握师生的实际公认程度。

调查核实。上级组织对高校提供的相关材料和民主测评、网上评价和个别访谈中发现的情况问题,采取实地了解、随机询问、明察暗访等方法和途径进行全面掌握,为全面评价提供准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