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瓶颈分析

三、创新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瓶颈分析

在党中央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要求下,民办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等因素,导致在创建“服务型”党组织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1.党员干部服务意识不够自觉

树立自觉牢固的服务意识,是建设创新民办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部分民办高校并没有把建设创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来做;部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还不够,服务意识不够强烈与明确。受固有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群众意识不强,服务意识不够自觉,思想根基不稳,从而影响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创新。

2.党员干部服务能力不强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求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式,对党务干部的工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民办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旧化、服务群众的能力弱化等问题;观念陈旧、方法简单枯燥,缺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严重影响了服务群众的成效。此外,出于节约成本考虑,民办高校党务干部配备普遍不足,一人身兼多职,工作量大,完成基本工作已属不易,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参加学习或参与业务培训,以提升工作能力。加之民办高校党务干部流动性较大,这也给党务干部的培养带来一定的难度。

3.服务内容与多样化的群众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群众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群众的需求渐趋多样化。而民办高校的党务工作重点着眼于党员发展和学生管理两个方面,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师生在物质、精神、健康、合法权益保障、就业、发展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常常立足党组织的需要而非群众的实际需要,造成服务内容与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现象影响了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4.服务阵地存在薄弱环节

建设服务阵地、创新服务载体、打造服务平台,拓宽服务渠道,是民办高校建设创新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依托与实现关键。目前看来,在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内,存在分工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由于缺少服务意识与创新精神,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经费不足,导致党组织开展的活动形式单一,常常脱离党员群众的实际需要;网络等新媒体阵地平台的功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校内外志愿者服务站点等渠道没有拓宽,渠道不畅。

5.服务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执行力度不够

科学完备、行之有效的服务保障机制,是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的必备“软件”。但是在建立服务型党组织的实践中,许多民办高校缺乏科学长效的组织领导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评价机制、联系群众机制,一定程度上导致党组织服务活动管理无序化、成效阶段化、形式单一化、内容空泛化;有些民办高校虽然建立起了服务保障机制,但执行力度不够,检查落实没有及时跟进;有些学校制度不够健全,内容常常停留在原则性的规定上,不够细化,缺乏可操作性,运行效果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