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开展工作,从深入推进的角度考量,更应着重突出“塑型”。这绝非是通过开展几次服务活动、形成基本服务模式、构建若干服务载体就可以解决的,而要以“服务”为核心,形成系统、稳定、长效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广泛调研和深度访谈,我们发现,按照“塑型”的要求,在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价值理念尚未内化,将服务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有待进一步深化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适应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变化,提升党的基层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只有始终坚持这一根本价值取向,才能自觉把基层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上来。目前,这样的共识尚未完全形成,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满足于一些常规的服务形式,工作着力点尚未从以往习惯于“重管理,动员群众尽义务”转变到“重服务,努力为群众谋发展”上来。加之,有些党组织对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精神实质和具体内涵的理解不全面,不能成功跨越“为服务而服务”的怪圈。有调研提出,当前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着供求不对应的“错位”现象,服务不成“型”、不定“型”的问题亟须解决。
2.载体创新偏重形式,与围绕群众多样化需求、注重实效还有差距
尽管各单位都能结合自身实际,主动探索和尽力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服务,在创新载体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仍然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阶段,轻长远”的问题,还未做到服务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阶段性活动与长远建设的结合。有关调研显示,各基层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服务载体的创新和服务活动的开展往往满足于形式上的“有”,而非内容上的“实”和时效上的“长”的问题。如有些基层党支部仅是在上级党组织有明确要求或接受检查时,才“被动应付”地组织开展一些学习服务活动,明显脱离党员、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求,往往造成党员对党内活动不感兴趣,甚至对组织逐渐失去信心。还有的组织党员志愿者到社区开展服务活动,往往采取的是“游击”式或“运动”式的服务模式。问卷调查中,认为服务载体创新偏重形式的占38.8%。
3.推进方式缺乏联动,以党组织为核心各方共同参与的格局尚未形成
从总体上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推进情况还不平衡,还未形成“点、面结合”的服务格局。调研中发现,有的党组织启动创建工作较早,在组织专题学习研讨、开展主题服务活动、创新服务载体和发挥组织作用等各方面都有所推进,也积极鼓励基层争创服务型党组织,但整体思路尚未形成。如有的基层党组织在创新组织设置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在丰富服务载体和创新活动形式上谋划较少;有的党组织花了很大功夫在党内活动的形式与载体创新上,但在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和引领群团建设中考虑还不全面;有的党支部虽也非常注重通过教育引导强化党员服务意识,但尚未找到服务的着力点,还未真正凝聚起党员群体,使其成为教学科研服务管理工作中的排头兵。“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广大党员群众服务发展”局面尚未有效形成。特别是在带动群众组织和有关社会组织开展服务,协调面向基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引领群众参与服务、自我服务等方面还显得明显不够。
4.机制构建缺少配套,稳定的资源保障和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仍需探索
深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关键在于通过全方位的服务有效激发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解决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愿意服务、乐于服务、善于服务的问题。但从服务动力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当前无论是基层党组织本身,还是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群体都存在着服务动力有待进一步激活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在机制建构上还缺少有效的配套措施。有些制度和工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特别在如何建立稳定的资源保障机制和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上显得尤为迫切。问卷调查中,有47.6%和41.2%的人把“资源保障不充分”和“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作为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在调研报告中提出不断增长的服务型党支部建设需求与现有的场地、经费等保障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作为公立医院党支部既要服务好患者、服务好职工,又要服务好社会,这些工作的开展,没有一定的经费支撑是无法完成的,特别是经费保障的正常调整和增长机制还未制度化,对基层党支部的经费来源渠道缺乏统一的规范。有的还提出,财政在党组织和党员活动经费上投入有限,致使应有的资源整合优势和聚集效应尚未充分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发挥。在评价机制上,尽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在变,但评价指标、评价内容标准和方式方法上基本还停留在以往做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