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
1.融于教——挖掘高校教育资源
高校教育资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相对隐性的校园文化,二是起积极主导作用的教师资源和高校课堂。这两方面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很重要。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高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打造先进的、积极的、向上的校园文化,以优良的校风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高校课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应坚持教育贴近学生的主导原则,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课堂的每一个角落。不单单是“两课”教学,还要融入专业课教学中,积极开展教育讲座,真正做到高校上下、师生统一认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2.涵于制——积极制定约束举措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约束举措,应包括自身的行为约束和外在的措施约束。自身的行为约束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动因,外在的约束举措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正确形成并付诸实践的外在动因。坚持内外结合,有助于约束举措作用的发挥。
我们的教育过程应该发挥道德典型、先进榜样的行为范式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通过他们的典型事迹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大学生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涵盖并认同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确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评价标准的日常行为准则,促进价值评价转化为价值行为。通过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其履行公民道德规范和公序良俗的自觉意识。
3.行于众——重视自我评定
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教育是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名人贤士提高自身修养的必备法宝。大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是大学生随着自身不断成长,社会不断发展,阅历不断增加,自己对自身要求不断提高,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主动认识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将自己作为教育对象,吸取更多知识,对自己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和错误价值观进行及时纠正,以此来提升自身素质和思想觉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客观进行自我评价、深刻进行自我批评、积极进行自我监督是大学生进行良好自我教育的三大法宝,是大学生进行自我能力提升的必经过程,是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秘密武器。因此,大学生不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工作生活,都要重视自我教育,加强自我教育,只有在不断的自我教育中,价值观才能得到完善,才能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中流砥柱。
4.化于境——抓好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群体,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好坏,书本、课堂是考不出来的,终究要经过社会的考验。社会环境既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检验培育效果的重要“考场”。社会为大学生参与、从事实践活动提供了一系列实践资源。大学生正是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进行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做出价值选择,锻炼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去感知、理解、消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意义。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历史遗迹等,让广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倡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各种公益活动、参加社会调研活动、参加“手拉手一帮一”活动,把价值观的构建从课堂延伸到社会,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家庭环境可以说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场所,我们要把家庭教育重视起来,积极地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好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