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辅导员知识结构,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的高校辅导员中还存在着统筹能力欠缺、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其根源是能力弱化现象严重,辅导员经过长期工作后,能力不但没有强化和发展,反而有所退化。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不足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主体支持,导致工作职能相对比较笼统,缺乏专业性。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制约其实践能力,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欠缺,使辅导员的工作泛化为对学生进行事务管理。同时部分高校辅导员还产生了职业倦怠、能力缺位和心理焦虑。职业倦怠就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即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由于长时期压力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调查显示,辅导员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倦怠会逐渐产生,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开展。能力缺位就是辅导员工作能力的空白点,其根本原因在于学习锻炼不够。由于我国并没有开设专门的辅导员专业,现在高校中的辅导员往往集中在几个专业,缺乏系统的多样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背景。心理焦虑是社会环境、角色期望与素质之间张力失衡的必然结果,其集中表现为角色冲突焦虑、人际交往焦虑和职业发展焦虑。这将会严重影响辅导员和学生群体的沟通和交流,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所以,党校必须根据辅导员的工作需要,安排相关课程,拓展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
那么,哪些能力是广大辅导员渴望获得呢,课题组成员在问题“您希望通过党校提高自身的哪些能力?(多选)”的选择中找到了答案。(如表2)
表2 希望提高自身哪些能力
a.在值1处表格化的二分法群组。
在以上十类能力选项中,如果仅仅按照百分比区分的话,都是辅导员急需提高的选项。专业统计团队在课题组成员的要求下,又专门针对此项问题进行了观察值百分比分析。这一分析相当于放大了十个选项的区别,有助于从中得出答案。根据观察值百分比分析结果,按照黄金分割定律,辅导员最看重的能力培训选项分别是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高政治鉴别能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育可以通过以下抓手来实现。
加强辅导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安排进行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哲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等知识教育,请专家学者开设课程,增加辅导员的知识。
加强辅导员的党建和社团管理工作的能力:利用党校的党建优势,开设一些基层党支部专业知识以及党史党建专项技能的课程,培养广大辅导员对于学生党建工作的能力,提高辅导员把握党员发展质量和开展基层党支部活动的能力。引导辅导员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重要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前沿问题研究,提高党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沟通交流:党校在辅导员培训期间,开展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训,加强讨论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实践教学,提高辅导员疏导心理困惑和开展心理咨询的能力、辅导学生发展的能力、参与应对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不仅能够更好地加强来自不同学校辅导员的交流,而且也能方便他们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以便更好地在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工作方法和能力培训,帮助辅导员掌握主题教育、个别谈心、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能力。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理想信念:辅导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育人能力显著提高,作风修养持续提升,共同职业目标和价值追求进一步深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自身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人群中的困惑、难题以及对于人生、职业的迷茫摇摆,必须进行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在党校培训期间,可以开展一些党性教育、党性分析等课程,让辅导员们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加以提高和完善。
加强辅导员对于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学习和运用能力。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运用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党校可以设置课程,开展辅导员运用网络能力培训。围绕网络社区运用、网络舆情管理、网上思想教育引导等内容,提高辅导员开展网上教育、管理、服务及网络引导的能力。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课堂是重要阵地,但是网络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广大辅导员应通过党校的培训进行充电学习,以便更好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