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机关青年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探索

四、高校机关青年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探索

长效机制指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教育部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重点工作方案》中指出“分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基层党组织应紧密围绕机关部门中心工作开展各项青年人才培养活动,分类规划青年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青年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一套稳定的长效机制作保障,从而更好地推进高校机关管理队伍建设。

1.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坚持教育培训机制

在尊重青年人才个性特点和个性选择的基础上,不断强化青年人才的理想信念和管理水平。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科学合理定位,综合考虑青年人才的不同专业背景和管理层次,注重政治理论、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的有机统一,把提高青年人才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进取创新能力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坚持分层管理、分类指导,针对党务、行政、业务等不同岗位的需求,丰富党校培训和日常学习的形式,扩大基层党组织参加政治学习和组织生活的人员范围,引导青年人才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深化改革目标,制定自身的奋斗目标;做好非党员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工作,把优秀青年人才吸纳到党内来,使其紧密地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基础。

2.拓宽渠道领域和途径,创新实践锻炼机制

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和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不断激发青年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基层党组织是青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贴近机关部门具体岗位、贴近青年群体。基层党组织应该以“服务”为着力点,创新党组织活动形式,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制定合理的实践锻炼计划,提出实践锻炼目标和措施,培养青年人才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充分发挥青年人才的学科专业特长,提供良好的保障与条件,营造青年人才独立挑大梁的环境,通过压重担、加重任等加快其成长速度;采取组织安排和个人自愿相结合的办法,建立青年人才多岗位锻炼机制,通过岗位轮换、挂职锻炼等,提高其顶层设计和科学决策的能力,以及独立应变、综合协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其个人价值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快速提升。

3.重视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改进评价激励机制

引领青年人才发展的正确方向,积极推进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创造青年人才成长的土壤。对于高校机关岗位青年人才而言,自我激励比外部压力对促进其成长更加有效。基层党组织应该关注青年人才的现实表现和未来发展,构建以管理能力为主、业务成绩为辅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高校机关管理岗位人才的职业特点和评价特色;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营造保证青年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氛围,对于缺乏阅历和经验的青年人才秉持鼓励原则,增强他们的岗位使命感和荣誉感;加强对青年人才的目标管理,通过定期开展党建工作交流,广泛听取多方意见,及时科学调整评价细则,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拓展组织评价和自我评价方式,激发青年人才的最大潜能,切实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推波助力。

4.关注青年人才利益诉求,建立跟踪反馈机制

对青年人才成长过程进行跟踪反馈,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自我发展的需要,充分给予青年人才归属感和信任感。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注重收集青年人才在工作成长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了解其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对青年人才现有综合能力与岗位所需要的实际能力进行全面对比,及时反馈青年人才的需求和诉求,不断改进培养方向、完善培养计划、拓展培养措施,使培养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水平提升的过程、凝聚力量的过程;基层党组织及时总结跟踪反馈结果并完善提炼,根据学校发展和岗位需要不断优化青年人才培养和人员管理方案,切实满足机关管理岗位培养的需要,把青年人才的个人目标和学校的办学目标整合起来,形成推进学校发展的合力。

5.推动创先争优常态化,完善推荐推优机制

真正走到青年群体中去,通过推荐推优,发现人才、服务人才、使用人才,不断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基层党组织是高校机关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资源库,广泛开展特色基层党组织品牌活动,保证更多政治素质好、管理能力强、业绩突出、群众影响力高的优秀青年人才进入后备队伍;科学制定推荐标准,注重考察实践工作,确立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指标,把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优秀青年人才推荐到重要岗位上;通过各类推荐推优活动,有效引导青年人才强化能力意识和服务意识,调动其主动学习、主动服务、主动创新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发挥优秀青年人才的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与方针、政策,以及学校党委的决议和提出的各项任务,达到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双促进。

(东华大学课题组 骆轶姝 陈雪虹 舒慧生 李宁蔚 林惠英 林 琳 丁明利 吴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