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监管工作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干部监管工作的现状调查分析

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深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病人需求和职工利益日益多样化,这对新形势下的医院主要中层干部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题组在上海交大医学院系统,七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包括瑞金、仁济、新华、九院、一院、六院、三院等)的主要中层领导干部,开展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专题调研。共回收调研问卷156份,其中24%为硕士研究生,22%为博士,38%为本科。受访者中,高级职称占45%,中级职称占35%,初级职称占20%,临床占60%,医技占18%,行政占21%。认为监管工作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分别占68%和28%,认为监管力度到位的52%,一般的占43%,仅4%的人认为对干部实施监督无所谓,5%的人认为监管力度不到位。通过问卷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访者对我院对中层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总体评价是好的。

问卷中,认为党委对中层干部监管的重点为领导能力的占24%;工作业绩的占28%;政治素质的占15%;群众威信的占4%,廉洁自律的占29%,其中认为监管重点应放在工作业绩和廉洁自律方面所占的比例较高。问卷中认为干部监管最重要的方式为自我监督的占30%;群众监督的占50%;社会监督的占12%;上级监督的占8%,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应为主要的监督方式。腐败现象是权力存在的必然产物,对主要领导的监督,受访者有顾虑:认为自己手里无权,说了不算,还可能“引火上身”。还有的认为,干部监督是上级领导和纪检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关于目前党委对中层干部监管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认为监管意识不强的占13%;监管机制不完善的占58%;监管途径不规范的占8%;监管力度不强的占20%,这说明受访者对院领导监管意识和监管途径还是肯定的,但在监管机制和监管力度、可操作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目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监督不到位的现象,一是思想因素,有的自觉性不够,有恐惧心理,不愿接受监管,影响干部监管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二是制度因素,制度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影响监督工作的力度。问及党委应从哪个方面完善干部监管工作时,认为应加强对干部日常监督的占36%;拓宽群众监督渠道的占39%;推进中层干部轮岗的占13%;完善干部考察工作的占12%,加强对干部日常监督和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占问卷调查的最高比例。受访者认为,对干部的监督,正面规范行为的规定多,处置违规行为的措施少;建章立制的多,严格执行的少;群众对干部的不满意,反映的渠道少,群众怕报复、有顾虑。

对干部的监管应与哪方面相结合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认为选拔任用的占36%;考察考核的占32%;日常管理的占28%;教育培养的占4%,对干部监督管理应与干部选拔任用的所占比例最高。

医院的主要中层领导干部,是行政职能部门的“责任人”,对部门工作拥有整体调控、指挥和决断的权力。上级要信任下属,但不能放任下属。信任是一种理解和依赖,放任则是一种散漫和纵容。信任下属是必要的,但监督管理也必不可少。在医院的日常管理中,一把手必须承担最大的风险和责任。受访者中,有18位同志为党委监管工作献计献策,他们的意见分别为:(1)定期考察考核。(2)加强力度。(3)通过干部的自身素质。(4)拓宽监督渠道,规范监督途径,完善监管制度。(5)公开透明。(6)有制度有有监督。(7)常态化,制度化。(8)确实实行监督,不搞形式。(9)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和法规,有章可循。(10)监管要到位。(11)群众满意是关键。(12)密切联系群众。(13)阳光平台。(14)到基层了解群众意见。(15)领导带头,完善监督考核机制。(16)管理与任用并举。(17)常抓不懈。(18)人品与能力,受访者普遍认为,对职能部门的“一把手”,权力的合理分解和制约的机制有待细化。

综上分析,课题组发现,现有的医院中层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监督内容不够明确;二是监督手段不够多样;三是制度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