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存在问题梳理
1.理想信念方面
理想信念比较模糊。当代青年教师主要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青年教师存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倾向,理想信念比较模糊,主要表现一是更加注重现实利益,不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调查中,有12.8%青年教师认为“个人发展应当优先于国家发展”。二是对“三个自信”的深刻内涵缺乏正确理解,认为“中国梦”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只看社会支流不看主流,看到现实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就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以及对党的领导的信赖。
理论学习不够主动。部分青年教师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认为政治理论学习过于空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与自己的实际关系不大。他们往往关心的是与自身实际发展直接有关的问题,更愿意参加能够对自身发展产生直接效益的活动,将业务能力的发展与政治理论的学习对立起来,片面认为业务能力的提高才是实实在在的,忽视了自身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提高,对政治理论学习表现出应付甚至是淡漠的态度。
2.价值取向方面
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市场经济的自身弱点和负面影响,使部分青年教师的人生价值观呈现价值主体自我化、行为选择功利化的明显倾向,价值取向选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为利己主义,忽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调查显示,认为青年教师名利思想严重的占19.6%。部分青年教师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作为人生的首要目标,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会首先选择满足个人利益。
价值观念呈现多元。高校青年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调查显示42.1%青年教师首选使用网络社交平台如微信、QQ等作为他们沟通和获取信息的方式,这些自媒体代表着各种文化主张,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来源广泛、良莠不齐,使青年教师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加之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由于感受到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中西方多元文化的混杂激荡,个别青年教师认为应当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每个人的价值选择都可以多样化,不必固守主流价值理念。
3.职业道德方面
教书育人工作不到位。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根本职责,有些青年教师未能很好地履行职责,主要表现一是部分青年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调查数据显示,50.1%的被访者认为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上面,疏于教学;10.6%的被访者认为青年教师存在着校外兼职兼薪过多的现象,忙于校外兼职,对教学工作只是完成工作量即可,疏于备课、照本宣科。二是部分青年教师对育人工作不重视,片面认为传授专业知识才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育人”是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与己无关,忽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教育引导,对于迟到旷课、抄袭作弊等不良行为不管不问,对于学生存在学习困难、思想困惑等现象不理不睬,导致师生关系日渐疏远。
学术道德失范。对“青年教师在遵守学术道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的调查中,排在前三项的分别是:“侵占学生科研成果”(占46.8%)、“科研成果一稿多投”(占19.2%)、“研究数据、资料造假”(占17.0%)。在社会环境和学术管理、评价机制的影响下,部分青年教师学术功利化倾向严重,常常违反学术道德规范,主要表现一是学术浮躁,不安心基础理论研究,而极力追求短平快、收益好的课题项目和研究成果;重量轻质、东拼西凑,单纯追求以数量取胜;组成学术利益共同体,在学术成果上相互挂名、“学术共享”等。二是学术不端,引用借鉴他人作品或者观点却不注明出处,甚至全文抄袭他人作品,换个标题或是只改个名字便作为自己的作品公开发表;学术造假,在论文等研究成果中篡改甚至编造调研或实验数据等等。
4.个人素养方面
师表意识淡薄。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价值评判和道德评价的引导者,教师的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和典范。高校青年教师在年龄上与大学生相近,心理行为等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青年教师的行为在教育活动中更具有导向性、权威性和示范性。这要求青年教师在师表意识上有高度的自觉性,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但少数青年教师自身修养不高,责任感不强,为人师表意识淡薄,缺乏自尊自爱,放松自我要求,非但没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反而造成负面影响。
言行举止失范。少数青年教师基本个人操守缺失、情趣低下,表现一是举止不雅,如有的青年教师语言粗俗,上课迟到,在课堂上吸烟、随意接打电话等;二是行为“失德”,调查中有3.4%的被访者认为,青年教师存在着违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情况;三是行为违法,个别青年教师以教谋私,在学生招录、考试、评奖评优时,利用手中的资源谋取不正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