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核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四)干部考核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考核主体确定不当

高校考核体系庞大,涉及人员较多,操作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大随机性。一些评价主体不了解所要评价单位或部门的具体情况,这就会造成打分评价的尺度不一致,使评价偶然性增大。

2.考核内容缺少针对性

高校分院(系)、直属单位和机关职能部门等类别,相应工作性质、单位规模、任务软硬等有很大区别,即使在同一类别中,不同部门的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考核指标的设置往往不能全面虑到其中的差异,缺少针对性,势必影响考核的客观性。

3.考核方法比较粗放

考核工作操作环节粗放,具体考核一般只是体现在年终的一次简单述职、测评,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日常的工作表现、工作业绩和群众反映等问题,使考核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4.考核结果确定随意

在实际考核工作中,客观公正的刚性原则不容易全面坚持。在没有建立规范的测评体系的高校,容易发生迁就照顾保优秀、领导定优秀、拿考核优良作为平衡其他奖励的砝码等怪现象。随着打分测评体系的建立,容易使考核工作产生模式化和唯分数化的倾向,不能有效地结合定性考核。

5.考核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不少高校弱化考核结果的使用,使得年度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与干部现实表现不符合,群众测评在干部考核中根本体现不出;群众对组织上有所顾虑,坦诚度低。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高校干部考核工作难以真正落实民主、推进民主、体现真正的民意、反映真实的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