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级管理的实践及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载体设计
党政联席会、教授委员会、教代会,这是学校层面对二级管理试点学院的统一设计。如何将二级管理的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其效力最大化,需要条件、能力、品格三要素的保障。三要素的具备与否关系到二级管理能否真正实现。而在二级管理中,学校(学院)的各项管理制度、治理结构等发育程度不够和广大干部、教师的视野和胸怀开阔度不够、进取精神不足,这是学院层面所遇到的困境,也正是二级学院党组织可以并应该有所作为的切入点。
学院党总支工作切入点要随学院各项工作的推进程度而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更高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比如,学校对学院的要求与学院现状的差距的矛盾,教师对学院发展的要求与教师对自身的要求的差距的矛盾,教师要求改革创新的呼声高与真的涉及自身利益时候的情绪低的矛盾。这些都是在考验二级学院班子的智慧和行政能力,要求二级学院党总支要及时跟进,大胆开展工作,为学院发展“保驾护航”,既要大胆推进改革,又要营造和谐环境稳定人心。
1.以党政班子中心组学习为核心的各类学习为载体,辐射党员教师、教授委员会以及广大师生,加强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提高认识水平,服务二级管理治理结构高质量运行需求,确保各个层面公权力的行使效力
推行校院二级管理的实质是管理权限和资源在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间的重新分配问题。要确保学院的党政领导班子、教授委员会、教代会在学院治理中各司其职、不越位不缺位,则需要党总支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加强中心组学习。
学院党总支经常组织班子成员中心组学习、教师党员学习、教授委员会学习、教师学习,让学院的干部、教授和普通教师时时记住,参与学院治理的权利是大家给的,要为学院公共事业发展谋利益,要站在发展的高度作决策。
每学期30篇左右的学习材料既有涉及中央的文件精神、领导讲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又有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高校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学文化、美德智慧、领导干部的修养、学术组织的学术权力、教师能力培养、学术道德教育、治理学术不端整治科研经费使用乱象、创新人才培养与精英人才培养、通识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学习尽可能体现预见性和前瞻性。比如,在高校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党总支适时汇编了一系列媒体报道的有关高校学院教授委员会运行中的问题争论、观念碰撞、做法中的可取之处,提升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们的思想认识和能力品格。比如,在各个系开展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研讨工作中,党总支将教师提供的兄弟院校《改进学风教风》行之有效的办法汇编成教师学习材料,引导教师在学习中达成共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培养学生能力,改善学风教风。比如,在学院民主建设中,引导教师在学习中认知民主意识就是规则意识、程序意识,是对规则和程序的尊重。
学院总支还经常召开总支委员会和支部书记会议,研究部署工作。教师党支部每个学期组织生活会至少6次,有的支部每两周1次。总支抓支部、支部抓党员、党员带群众,整个学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加强。
2.以学院愿景、使命和价值观讨论等各层面文化项目为载体,加强沟通交流,密切干群关系,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服务大局服务中心,提升二级学院自主开展工作的能力和品格
学院文化是学院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为师生认同、遵循并带有学院特色的价值观念、学院使命、教风学风、学术规范、人生态度、思维和行为方式等要素的综合,是学院灵魂和核心价值的体现,对师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约束与规范作用。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拓展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涵,使服务不仅仅局限于事务性,同时还包含精神与人文方面的关怀。
第一,建立学院共同价值观念。结合国际认证工作的要求,在学院内开展了学院发展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讨论,结合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确定了我们今后五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各项工作指标,以及共同的理想和努力方向,为学院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党总支将经过大家讨论达成共识的学院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在学院楼内和电梯内进行了展示,组织生日沙龙活动,团体体育比赛,大合唱,年终聚餐文艺表演,表彰好老师好党员,开设午间茶歇室,周二中午工作午餐等。
第二,开展特色文化沙龙活动。针对学院里出现的一些不协调、不和谐、不愉快的问题,开展正面引导,提出“吃亏文化”建设和“表扬文化”建设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出能吃亏、不怕吃亏,善于表扬,学会谦让和欣赏,都是一种胸怀、是一种能力,是大度、是和谐。党总支开展了13次文化沙龙活动,105位教师参与,参与面达到85%。在学院七一表彰大会上,对于文化建设中,特别是在“吃亏文化”呈现出来的值得大家学习的人和事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宣传,在教师中反响很好。
第三,关注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学院党组织须更多地关注青年教师的生存和发展,党总支开展了以教师个人职业规划为主题的个别谈心活动,使他们获得了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谈心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副教授和讲师层面,每学期约谈50人次,谈心一般都超过1小时,个别达到3小时。教师们非常欢迎这样的交流,很多时候感到意犹未尽,作为学院党总支负责人也体会到一种被教师们需要的幸福感。广泛的谈心活动为之后开展的重新聘任工作、年薪制目标任务的下达进行了一个前期的铺垫和思想上的准备。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完善了班子成员与教师的个别谈心制度——主动约谈教师,至少保证每位教师一年有一次机会与领导谈心交流。
第四,挖掘、讲好、传诵学院故事。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大学要有大师,大学需要故事,有故事的大学才有魅力。”在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或无大师,却有良师,有很多教师的故事被一届一届学生传诵着。在学院成立20周年的2014年,学院党总支为当年退休的三位老教授分别举办了学术生涯回顾报告会。三位老教授各具特色,他们身上独具的教师涵养、学者风度、文化气质、育才故事以及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使其成为老一代学人的典范。三个学术生涯回顾报告会充分地展示了老教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斐然的教研成就,表达了学生浓浓的谢师情,彰显了青年教师在前辈提携下的成长发展、学术传承、道德传承和文化传承。挖掘身边人身边事,回顾、传承、创新、谱写并传诵了学院独有的人文历史故事,营造出了尊重学术、尊重学者的文化风景。
第五,切入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应文化建设要求,学院党总支组织教师讲课竞赛,有近四分之一的教师报名参加,其中党员教师占70%。党组织安排五位资深教授在每一位教师讲课后分别进行点评,使对教师的讲课指导细微深入,落到实处,形成了教学研讨的风气。学院党总支不仅为参赛获得优秀奖的教师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还让他们在全院教师范围内开展了示范教学公开课。党员教师占开示范教学公开课教师总人数的85%,充分彰显了党员的模范作用、榜样作用和示范效应,成功地实践了党组织服务教学工作的载体。此外,学院党总支为每一位在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培养学生等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搭建讲坛,给予精神鼓励,无形中形成了你追我赶争上游的学院文化氛围。
3.以教师党支部“五项工程”建设为载体,拓展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方式,党员教师带头,教师党支部示范,将服务型基层党支部建设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在新形势下,“创新”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打破沉闷、激发活力的实践要求,是履行服务功能的实践要求。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创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载体设计和实践,在广泛调研和交流中形成了教工党支部“五项工程”方案,强化党员教师为师生服务的意识,提升服务的能力;依托党组织工作考核制度、教师党支部书记述职制度和教师党支部工作评优制度促进项目推进;通过每年“七一”大会表彰和奖励先进集体和个人,宣传先进典型,让广大党员教师在服务中“有为有位”,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
一是组织生活争优质工程。要求党支部规范开展组织生活,在传送中央精神和交流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寻找切入点,把开展党组织生活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党员参与广泛、服务中心工作到位。党支部要提高服务意识,将“吃亏文化”和“表扬文化”融入支部和系的文化建设中。党支部每年应召开民主生活会,加强批评与自我批评,表彰宣传先进,确保党支部工作和党员教育落到实处。每学年,支部书记述职,接受支部党员和系群众教师的评议。
二是文化建设抓内涵工程。加强党支部的文化内涵建设,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倡导师生用实际行动诠释学院的使命和价值观。在2014年以学院20周年院庆为契机,各党支部积极组织骨干党员教师参与院庆征文活动、广泛联系校友和开展校友论坛等各项院庆活动。这些活动挖掘了学院文化资源,增进了学院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形成厚德博学、勤勉进取、亲和包容、求真务实、创新开放、追求卓越的学院文化。
三是结对班级促学风工程。教师党支部通过教师担任本科生班级导师、结对高年级学生党支部等形式开展与学生班级的结对活动,全方位发挥党支部在育人中的带动作用。在结对班级活动中,党支部和党员教师重点关注班级优良学风建设,着眼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经典书籍阅读交流活动,提高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和学生的就业质量。共有33名教师党员参加结对活动,占专任党员教师的66%,在促学风中取得了良好成效:2014年,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组织报名中,学生申报项目数量从2013年的25项增加到62项,教师提供课题数量也实现了从0到26项的增长,学院学生获得省市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实现了100%的增长。
四是助困学生送关怀工程。教师党支部组织开展与学习困难学生结对活动。在活动中注重经常性的个别交流,从精神上和方法上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群体,为他们完成学业提供必要的支撑,也大大改善了教与学的关系。超过半数的党员教师参与了结对活动。党员教师积极参与,表现出了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党员教师对党员身份的认同度和成就感更强,学生对党员教师的认可度更高,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五是人才培养见成效工程。要求党支部工作努力服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加强教师的人才培养工作经验分享交流,使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获得帮助和指导;引导更多的教师运用易班平台,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和线上互动,共有45名党员教师课程与易班名师登陆易班,占全院教师总数45%;积极创造条件在低年级学生中引入并持续不断地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对学生的课题研究的指导,对科研意愿强烈的学生实行准研究生培养;党员教师努力打造精品课程,推出广受学生欢迎的公开课;各专业教师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率为专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在党员教师的直接带动下,推进了产学结合,联合培养,就业率直冲99.79%,创造了近十年的最好成绩。
(东华大学管理学院课题组 林文伟 叶晓燕 高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