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三、高校学生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党中央明确提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因此,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在于“知行结合”“以学致用”“苦练内功”和“有的放矢”四个方面。

1.坚持党员教育与党员服务的有机结合

高校党组织应当辩证统一地看待学生党员教育与学生党员服务,在创建服务型党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服务功能与教育职能。党员服务是党员教育的有力载体,大学生党员通过为群众服务接受党性教育、深化党性认识;党员教育是党员服务的最终目标,大学生党员受教育后加深了理性认识,从而进一步指导服务实践,使党性修养得到质的提升。同时,通过教育引导,服务目标更加明确,服务质量得到提升,服务效果进一步增强。

2.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高校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要聚焦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摒弃形式主义,真正发挥共产党员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实实在在地满足师生需求。要在谋篇布局中体现务实精神,服务的方向才会正确;执行落实过程中具备务实精神,服务的质量才有保证;对待师生群众的态度上有务实精神,党员的努力才会得到师生的首肯和认可。

3.坚持增强党性提高服务能力

高校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大学生党员提升党性修养创造了锻炼平台。党员通过服务,坚定立场,把握原则,从而锻炼党性;党员通过服务可以施展才华,挖掘潜能,练就本领,从而提升服务能力。创建服务型党组织让大学生党员做到学与用、知与行、说与做相统一,进而使大学生党员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4.坚持分类服务强化服务功能

高校党组织首先要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将服务放在学校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和落实;要服务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学术骨干等各种人才在学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服务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既深入群众开展调研摸清需求,又动足脑筋实现需求,并了解群众对于服务工作满不满意;既要把握规律找准不同阶段大学生的规律性、普遍性需求,也要关照特殊学生特殊群体为他们解决特殊需求。

同时,要围绕“六有”目标,健全服务体系。

创建大学生服务型党组织的核心是建好支委班子。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创新选拔培养机制,应当选拔政治觉悟高、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的大学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开展支部书记例会制度、定期培训制度,明确职责,使之成为服务型党组织的核心力量。要配强支部委员,完善学生党支部机构建设,把作风好、本领强的学生党员干部作为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候选人和助手选配到支部委员,使之成为骨干力量。

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重点在于把党员培养成服务骨干。注重普通党员的锻炼培养,使他们成为党支部服务广大学生的重要力量。在做好选拔工作之外,更要重视和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干部和广大学生党员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主动服务群众,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创建大学生服务型党组织的保障是服务制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长效机制和制度规范,要推动服务师生、做群众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既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广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又要高瞻远瞩、顶层设计,为长远的服务发展留好空间;既要严格执行制度规范,又要根据新形势新发展探索研究新制度,更要将好的服务做法、服务方法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巩固,使服务制度常变常新不断保持活力,使广大学生的利益不因制度滞后性而受到损失。

创建大学生服务型党组织的抓手是服务载体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开展服务工作。要用好用足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密切结合学生需求,要倡导和推广已经获得学生群众认可的服务项目、服务品牌,如党员定岗明责、主题立项、主题党日活动、“五好”党支部创建计划、党员示范寝室、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新老党员结对帮扶、学生工作一站式服务等做法。

创建大学生服务型党组织的关键是健全经费资源保障。建立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要在学院年度财政预算中专门设置党组织专项经费,保障党组织生活以及支部书记的工作经费。完善党员服务的激励机制和党内关爱机制。以激励和关爱机制调动和激发学生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让党员服务群众更有干劲。

创建大学生服务型党组织的标准是群众满意度。要建立提升服务质量的倒逼机制,让群众对党组织的服务工作进行满意度排序,实施倒逼机制。要制定具体清晰的服务标准,结合高校的具体实际和工作要求,制定清晰明确、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标准。要形成党组织服务的监督制度,学生党员和群众是监督党组织服务工作的主体,不定期地检查党组织服务的执行落实和服务效果。

(上海师范大学课题组 戴 冰 陈重来 戚 静 王 珏 颜 彦)

【注释】

[1]陈亚兵,陈一祥.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若干问题探析.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