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规划的主要任务及举措

三、人才培养规划的主要任务及举措

1.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人才发展总体框架

进一步规划全局系统各部门、各单位管理框架,指导各单位合理规划与合理分布内设部门机构。

改善专业结构。在招录中将化学、生物类专业纳入招录专业需求。确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到2018年,争取专业人才数和管理人才数分别占人才总量的70%和30%。确保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强化一线执法监管人员、检验检测、认证审评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数,进一步推进专业化、成体系的建设,提升科学监管综合水平。

改善学历学位等文化层次比例。我局系统博士比例仅为1.55%,在系统内专业技术人才聚集的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目前博士比例也仅为5%左右。以美国FDA为例,其专家队伍中,药学及相关学科博士比例高达19%,其政府实验室更是一个高学历人才集中地。因此,要实施建立专家型、研究型人才队伍的战略,博士比例还有待提高。争取博士研究生比例在2018年达到5%,硕士研究生比例达到25%,随着退休和结构改进,或通过在职学历学位培养的方式,逐步消化大专以下工作人员。而专业技术部门的博士比例在2018年应达到8%~10%。

改善年龄结构。增加45~54岁人员的比例。建议35岁以下人员控制在30%,35~44岁人员比例为20%,45~54岁人员比例为40%,55岁以上人员比例为10%。

改善专业技术职称比例。争取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为30%、40%、30%,并通过争取设立食药监系统专属的人员职称序列,如设立研究系列、检验系列等专业技术职务,加大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包装材料测试、认证审评等不同专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人员比例。

2.加强人才管理,推进服务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才流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剧,人才的国际、地区、组织间争夺已呈白热化,人才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需要不断更新人才理念、改进人才管理机制、提升人才管理绩效水平。

改进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发挥文化建设影响力,通过深入推进“三型”党组织建设,推进人才的凝聚力,激发人才的活力,要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中突出人才培养发展工作。

改进管理模式,采取分类管理。对于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单位要去除行政化管理模式,减少行政对于专业技术发展的过度干预。要在专业技术领导加以政策倾斜,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科研课题申报、人员编制、工作量分配、薪酬待遇等方面予以指导跟进,努力解决各单位在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推进人才的成长。

优化人才管理评价机制,构建合理激励机制。当前的考核指标定性的多、定量的少,硬性指标要素过于综合笼统、软性指标要素难以量化衡量,并且对不同职能部门、不同地区的工作要求基本一致,考核体系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要改进政府人才管理机制、提升人才管理绩效水平,关键是要构建一套客观有效的政府人才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完善系统内人才库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做出科学判断。在人才调查的基础上,加强人才培养相关网络资源建设,发挥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引导,做好人才信息库的建设,推进宣传与交流。以人事档案为基础,建立各类人才信息库,引进和使用人才信息系统,充分认识和把握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运用人才测评工具,确定人才培养的主导方面内容。在人才信息库建立的基础上,通过人才岗位的胜任力测评,了解掌握人才特点和规律,督促各单位为人才制订科学合理的个性化职业培养规划。

3.加强人才差别化管理,促进人才发展

加强尖端技术人才引进开发。引进和培养顶尖人才,发挥“人才链”效应。即人才成长的渗透规律。当人才处于知识离子浓度高的环境中,通过接触和相互渗透,低水平就会向高水平靠拢。科学领域的“人才链”现象就是这种规律的表现。一是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一直以来,食药监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不够多样化,高端人才略显不足,激励措施难以留人。要对引进海外人才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到我局系统工作。也可采取短期邀请访问学者共同参与项目研究或指导本系统人才工作的方式。二是加大创新型检验检测人才培养力度。把检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转为开展课题研究的项目,再运用研究结果提高检验检测能力。通过国内外实验室比对、对照品标化、全局系统检验检测比武、参与重大应急保障任务、开展实验室认证认可、接受WHO认证检查、邀请国际访问学者和国内同行专家到所指导讲座、组团驻厂学习研讨等方式,加快培养检验检测人员。三是推进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开发力度。选拔有培养前途、主持和参加国家或市级重点科研项目的中青年技术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并相应配备一定的科研资金。完善科研工作管理规定和有关奖励规定,促进人才脱颖而出。

全面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开设各类领导班子学习班,如处级干部培训、基层所所长培训、党组织书记培训等。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开展一线执法人员集中培训的力度,通过召开座谈会、交流研讨会、专项业务学习会、选派进修学习、在职学历学位培养等方式,不断提升执法监管队伍的综合水平。三是加强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大培养既懂专业学术知识,又擅长行政管理的人才培养。强化心理学、经济、英语、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培养复合多能型人才的力度。四是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通过即时性、独特性胜任力,需求程度,战略影响,基础程度等方面的测评,梳理判断关键岗位,推进后备职位人才的储备,基本上关键岗位不超过总岗位数的20%。

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完善局党委统一管理人才发展工作的领导体制。可探索建立完善局领导联系人才制度,界定好联系的范畴,特别要探索推动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青年骨干人才发展进步的体制机制,出台一系列人才培养配套制度。二是突破人才发展瓶颈。目前食药监系统正在经历新一轮市场体制改革,人员结构有待优化整合。人才培养的项目化管理尚未确立,也缺乏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需要给各部门、各单位下达人才培养的指标,进行专项工作验收评价。三是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切实推进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人才流动配置机制等各类人才发展机制的建立完善。例如,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办法、职称评定办法,建立人才多元化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脱颖而出。

拓宽人才发展的平台,丰富人才培养的方式措施。要打造多形式、全方位、科学化的食品药品培训体系,要充分搭建各类提供人才成长发展的服务平台,分类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监管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行政监管和技术监督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支适应“四品一械”监管工作需要的人才队伍。

一是针对基层监管人才:重点加强“四品一械”知识面的广度。建立上岗前培训制度:抓好新进人员、基层监管人员上岗前培训,落实带教制度。建立轮岗交流制度:搭建系统内轮岗交流的平台,每年制订轮岗、学习交流的计划。建立片会制度:在系统内分区域定期召开讨论会,开展案例分析、经验交流、行政处罚文书规范书写交流等各种研讨会,共同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监督执法能力。

二是针对专业监管人才:重点加强“四品一械”知识的深度。建立专业检查员培养制度:开展检查员、审评员等专业培训,进一步完善药品、医疗器械等专业领域国际级、国家级检查员队伍。完善“蓝鸟”培养制度:进一步加强“蓝鸟”计划培养力度,拓宽海外学习培训基地,建立学习培养效果跟踪制度。探索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互访交流,进一步拓宽眼界,借鉴学习,进一步提升食品药品监管领域水平。探索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制度:与高校联合举办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建立学术交流制度: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交流论坛等活动,选派骨干参与主题发言。进一步加大科研工作力度:总结以往科研工作经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积极引导专业监管人才从工作中善于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国内权威,具有影响力的技术人才队伍。注重在职学习,不断完善在职培养机制。根据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在职攻读学历人才,逐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实施出国境进修制度。坚持“擂台赛”制度,重点选送优秀人才到境外著名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研修深造,开展科研合作等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成立联合实验室:提高整体科研能力,达到信息、资源、技术共享,促进双方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和产学研一体化。与高校联合举办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建立长期教学和科研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单位自身专家骨干的带教能力和研究水平,还可在带教的学生中挑选优秀人才作为单位的人才储备。大力开展国际国内实验室比对:积极参加美国药典会、欧洲药品质量控制理事会、FAPAS、CSL等国际知名机构组织的能力验证和实验室比对。与国境外相关知名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通过签订合作交流备忘录,互派人员学习进修和访问交流。选送专业技术骨干到上级业务指导部门及相关行业兄弟单位学习进修。加强科研管理,为干部职工创造各类科研课题研究的机会。分类梳理各类科研课题来源,加强对外联络和对内指导。为职工创造国内外技术交流的机会:推进青年骨干主动跟踪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趋势:邀请专家学者开设专业技术培训班或长期到单位“手把手、面对面”指导专业技术人员。在各技术单位成立技术委员会专家组:同时,在局系统内建立各类专业领域的专家队伍,不断完善专家信息库,定期组织专项工作研讨。

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知识结构较为全面、具有专业知识素养、适应时代发展的管理人才队伍。集中培训:安排局系统管理人员集中参加学习,讲授有关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管理知识。邀请专家讲课:邀请专家学者为管理人员讲授相关的管理知识,促进管理人员接受、采纳新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到国内外知名企业学习:派遣人员到发达国家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学习相关的管理经验。在职学历学位培养:通过在职学历学位的培养:系统地灌输管理人才的知识,开展相关管理类课题的研究,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上海市食药监局组织人事处课题组 彭建忠 张予敏 黎 桑 胡 迪 汪 耀 顾晓春 彭 兰 陈 群)